骨折風險族群有哪些?7指標一次知!
根據國健署調查顯示,骨質疏鬆症為65歲以上族群常見慢性病第四名,隨著年齡增長,骨鬆患者人數也隨之增加。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暨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骨科病房主任戴大為醫師表示,全台約有130萬名民眾罹患骨鬆,但僅20至30萬人接受骨鬆治療。近年骨鬆治療方式越趨完善,遵循醫囑,骨質疏鬆是可以被治癒的。建議極高骨折風險族群要有開源節流概念,先促進骨質生成、提升骨質密度,再減少骨質流失,並持續回診接受治療,讓自己保有行動力自在生活,遠離骨折風險。
根據2021年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若骨質疏鬆症患者符合下述其中一個條件,則為極高骨折風險族群:
骨鬆治療選擇多 雙管齊下維持骨密度
戴大為醫師提醒民眾,骨質疏鬆症是一種無聲的疾病,建議骨質疏鬆患者可根據上述條件進行比對,若有符合其中一項即為極高骨折風險族群,治療指引建議此類患者可優先選擇接受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治療,以快速增加骨質密度、預防骨折再次發生,患者可主動與主治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療程。
骨鬆藥物大致分為「減少骨質流失藥物」及「促進骨質生成藥物」2大類,前者藥物為抑制蝕骨細胞作用,以防止骨質過度流失,台灣多數骨鬆藥物屬於此類;戴大為醫師說明,過去骨鬆治療以減少骨質流失藥物治療為主,但研究顯示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以快速增加骨密度,後續再使用減少骨質流失藥物以維持骨密度,特別對於極高骨折風險患者,雙管齊下,可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與醫師討論合適治療 預防骨折發生是關鍵
戴大為醫師分享,他曾收治一位72歲的阿嬤,六年前因跌倒造成髖部骨折,接受骨質疏鬆症治療後隔年中風,行動不便導致骨質流失快速,五年間脊椎接續斷了五次,今年六月初轉院進行骨密度檢查發現T值為-3.9,為極高骨折風險族群。討論後建議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治療,目前阿嬤療程已完成半年左右,原先無法站立,至今已能靠助行器走路,並無再發生其他部位骨折。醫師也提醒阿嬤依然屬於極高骨折風險患者,應持續回診並遵從醫囑、持續接受骨鬆治療。
戴大為醫師最後提醒,對於有極高骨折風險的骨鬆患者,最重要的還是持續治療不中斷,只要遵循醫囑,骨鬆是可以被治療的;目前健保給付有不同的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可提供患者選擇,若患者無法確定自己的病況是否適用,建議與主治醫師詢問及討論。完成促進骨質生成藥物療程後,也需與主治醫師一同擬定後續治療方案並遵從醫囑持續治療,才能有良好治療效果,有效避免骨折再次發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2021年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若骨質疏鬆症患者符合下述其中一個條件,則為極高骨折風險族群:
- 骨密度T值低於-3.0
- 最近12個月內發生骨鬆性骨折
- 接受骨質疏鬆症治療中仍發生骨折
- 有多發性骨鬆性骨折
- 服用對骨骼損傷藥物發生骨折,如長期類固醇
- 跌倒風險高或有傷害性跌倒病史的患者
- FRAX®骨折風險極高患者,如10年主要骨質疏鬆性骨折風險>30%、髖關節骨折風險>4.5%
骨鬆治療選擇多 雙管齊下維持骨密度
戴大為醫師提醒民眾,骨質疏鬆症是一種無聲的疾病,建議骨質疏鬆患者可根據上述條件進行比對,若有符合其中一項即為極高骨折風險族群,治療指引建議此類患者可優先選擇接受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治療,以快速增加骨質密度、預防骨折再次發生,患者可主動與主治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療程。
骨鬆藥物大致分為「減少骨質流失藥物」及「促進骨質生成藥物」2大類,前者藥物為抑制蝕骨細胞作用,以防止骨質過度流失,台灣多數骨鬆藥物屬於此類;戴大為醫師說明,過去骨鬆治療以減少骨質流失藥物治療為主,但研究顯示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以快速增加骨密度,後續再使用減少骨質流失藥物以維持骨密度,特別對於極高骨折風險患者,雙管齊下,可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與醫師討論合適治療 預防骨折發生是關鍵
戴大為醫師分享,他曾收治一位72歲的阿嬤,六年前因跌倒造成髖部骨折,接受骨質疏鬆症治療後隔年中風,行動不便導致骨質流失快速,五年間脊椎接續斷了五次,今年六月初轉院進行骨密度檢查發現T值為-3.9,為極高骨折風險族群。討論後建議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治療,目前阿嬤療程已完成半年左右,原先無法站立,至今已能靠助行器走路,並無再發生其他部位骨折。醫師也提醒阿嬤依然屬於極高骨折風險患者,應持續回診並遵從醫囑、持續接受骨鬆治療。
戴大為醫師最後提醒,對於有極高骨折風險的骨鬆患者,最重要的還是持續治療不中斷,只要遵循醫囑,骨鬆是可以被治療的;目前健保給付有不同的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可提供患者選擇,若患者無法確定自己的病況是否適用,建議與主治醫師詢問及討論。完成促進骨質生成藥物療程後,也需與主治醫師一同擬定後續治療方案並遵從醫囑持續治療,才能有良好治療效果,有效避免骨折再次發生。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