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專欄(中央社記者曾婷瑄巴黎6日專電)新型冠狀病毒兩年疫情改變了許多社會現象與習慣,不少傳統都藉此翻了新頁;世界的運行,也因這波全球傳染病而加速更迭。
法國,這個以文化傳承自豪的國家,也不由自主地,默默迎來轉變。極為有趣的一點,就是社交關係的親密性,可能將永遠發生質變。
「遙想」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前,和法國朋友聚會時,總是要起身和所有人親臉頰(faire la bise),得像打車輪戰一樣,親完一整圈才完整,才符合法式社交禮儀的規範。而親臉頰也是門學問:女性和男女之間會親臉頰,但男性間就須依熟識程度來判斷是否以握手代替;次數也因地制宜。
初來乍到,作為和朋友見了面頂多拍拍手臂的亞洲人,開始幾個月的朋友聚會,總是像無知的羔羊,在朋友間被推來轉去,不熟練地伸出脖子,獻上自己純潔的臉頰。好在漸漸地,也入境隨俗,習得了法國社交準則,在見到朋友時向前擁抱,帶著自製音效,快速地與法國人輕碰雙頰。
法式臉頰禮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古羅馬時代,男性以廣義的「親吻」(baiser)作為禮儀招呼的方式。但接吻分三種,一種是osculum,與上位者莊重的親吻;saevium,用舌頭親吻風塵女子(也就是french kiss啦);第3種則是baesium,介在上述兩者間,屬於親友間親暱的吻,也就是現今臉頰禮的由來。
基督教時代,親吻成為宗教禮制;但在法國宮廷,它有了意義上的轉變,成為效忠與信任的表現,也就是透過肢體,象徵兩人間的聯繫。
文藝復興時期,接吻禮漸漸消失在公領域,成為親友或愛人間的舉動,更接近今日的用法。直到二戰,臉頰禮開始廣泛使用;1968年學運後,更成為社交準則。
然而這麼一個源遠流長的社交禮儀,卻因為COVID-19而面臨挑戰,甚至可能重新定義。
2020年初疫情爆發,法國政府大力宣導,呼籲民眾戴口罩、保持距離、暫停「親臉頰」。第一波封城後,經政府耳提面命,大多數人逐漸停止朋友見了面必須擁抱親吻臉頰的習慣。
不過法國血液騙不了人,今年疫情緩解,總理卡斯特克斯(Jean Castex)3月中就在推特(Twitter)寫道:「『可以了,結束了,你們可以擁抱彼此了』,說出這些話的那天,我會是一位幸福的總理。」
隨著春天降臨,有人樂於逐漸重拾這個被疫情遺忘的傳統,但親密社交習慣要捲土重來與否,每位法國人心中似乎都有一把尺。法國社會與媒體也開始在探討這個問題:親,還是不親?
這一年來,這個有趣又極為法式的生活話題時常出現,各家媒體也進行許多訪問、民調與分析。
根據法國公眾意見機構(IFOP)3月公布的民意調查,疫情前,40%受訪者會和初次見面的人行臉頰禮;但78%的受訪者決定疫情後會放棄這項舉動,甚至有一半受訪者表示自己以後會避免親吻所有的親友。
然而10月中,IFOP公布新民調卻顯示,和親友同事親臉頰的受訪者比例從疫情前的91%,降到去年的29%後,又飆升至9月底的65%;仍有23%的受訪者還與不熟識者「法式招呼」。
比較能確定的是,如今同事或不相熟的朋友見了面,臉頰禮大多是免了,暫時先換成點頭微笑。朋友Shirley Kao就覺得改變很明顯,聚會中遇到不熟的人,不用猶豫,直接用其他方式代替親臉頰。另一位朋友則說,也很常看到一人伸手、一人伸拳頭的搞笑場景。
但若朋友見了面,情況就變得複雜起來。常看到的場面是,兩人會先原地攤開手對視而笑,敵不動、我不動,同時心中飛快地計算著各種可能性,包括與對方的熟識度、年紀、所在城市及疫苗接種與否。打招呼成了伺機而動的沙盤推演。
據法國朋友的說法,一般而言,南法人更在意這個被視為生活一部分的傳統。以年齡層分,年輕人相對接受疫情改變;六、七十歲的長輩最捨不得這個傳統;年紀再更大一點的老者,則反而會因擔心而傾向拒絕。
排除上述因素後,接下來幾秒,這個「親與不親」的狀況會出現幾種發展:首先,等待有人先說「還是不要親臉頰」;第二,開門見山地問:「我們要親嗎?」;第三,看誰會試探性地展開雙臂向前。但若第三種比第一種先出現,那就會出現頗為尷尬的拒絕場面,這可是以前法式社交完全不可能出現的啊!
法國朋友Damien形容,有時發生的狀況是,對方已經開始朝你走近,若我們不太想,可能會出現慌亂後退的小動作,但一閃即逝,人們也能自我調適。不過疫情嚴重時,他可能會禮貌地問想接近的朋友,「你確定嗎?」
被問到疫情結束後親吻臉頰的社交行為是否會回歸,Damien認為會,因為這傳統已經根深蒂固;但對於公司同事或較不熟的朋友,情況可能就有所不同。
旅法10多年的朋友Yiping Wu也認為臉頰禮在法國的社交角色將被重新定義。她說,疫情前每天要和同事親臉頰這件事就讓她有些奇怪;疫情爆發後已完全停止,可能之後也不會重拾,「臉頰禮之後就會非常侷限在家人和親密朋友間了,這對我來說其實是鬆了口氣啊!」
世界報(Le Monde)在全國大規模民間走訪計畫(Fragments de France)中,訪問民眾對於這項改變的看法。41歲的企業營運主任Jean-Baptiste Guigon表示,限制會帶來人際關係的冷漠,令人沮喪。
但也有人樂見改變,例如33歲的考古工作者Camille Mistretta-Verfaillie就直言:「多虧COVID-19,我們如今可以選擇擁抱想擁抱的人,這是種解放。」新手媽媽Maud Legeay也認為:「疫情把親臉頰這件事重新放到了親密領域中,這同時顯示過去我們很多時候都在默默忍受它。」
很多人都在想,「疫情後,我們還回得去嗎?」這是個複雜的大哉問,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法國傳統社交禮儀因此撼動,法國人也開始在反思並重新界定在社交場合用肢體接觸來表達親密的意義與範圍。
「親一下嗎?」
「先不要。」(編輯:郭中翰/馮昭)1101207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遙想」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前,和法國朋友聚會時,總是要起身和所有人親臉頰(faire la bise),得像打車輪戰一樣,親完一整圈才完整,才符合法式社交禮儀的規範。而親臉頰也是門學問:女性和男女之間會親臉頰,但男性間就須依熟識程度來判斷是否以握手代替;次數也因地制宜。
初來乍到,作為和朋友見了面頂多拍拍手臂的亞洲人,開始幾個月的朋友聚會,總是像無知的羔羊,在朋友間被推來轉去,不熟練地伸出脖子,獻上自己純潔的臉頰。好在漸漸地,也入境隨俗,習得了法國社交準則,在見到朋友時向前擁抱,帶著自製音效,快速地與法國人輕碰雙頰。
法式臉頰禮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古羅馬時代,男性以廣義的「親吻」(baiser)作為禮儀招呼的方式。但接吻分三種,一種是osculum,與上位者莊重的親吻;saevium,用舌頭親吻風塵女子(也就是french kiss啦);第3種則是baesium,介在上述兩者間,屬於親友間親暱的吻,也就是現今臉頰禮的由來。
基督教時代,親吻成為宗教禮制;但在法國宮廷,它有了意義上的轉變,成為效忠與信任的表現,也就是透過肢體,象徵兩人間的聯繫。
文藝復興時期,接吻禮漸漸消失在公領域,成為親友或愛人間的舉動,更接近今日的用法。直到二戰,臉頰禮開始廣泛使用;1968年學運後,更成為社交準則。
然而這麼一個源遠流長的社交禮儀,卻因為COVID-19而面臨挑戰,甚至可能重新定義。
2020年初疫情爆發,法國政府大力宣導,呼籲民眾戴口罩、保持距離、暫停「親臉頰」。第一波封城後,經政府耳提面命,大多數人逐漸停止朋友見了面必須擁抱親吻臉頰的習慣。
不過法國血液騙不了人,今年疫情緩解,總理卡斯特克斯(Jean Castex)3月中就在推特(Twitter)寫道:「『可以了,結束了,你們可以擁抱彼此了』,說出這些話的那天,我會是一位幸福的總理。」
隨著春天降臨,有人樂於逐漸重拾這個被疫情遺忘的傳統,但親密社交習慣要捲土重來與否,每位法國人心中似乎都有一把尺。法國社會與媒體也開始在探討這個問題:親,還是不親?
這一年來,這個有趣又極為法式的生活話題時常出現,各家媒體也進行許多訪問、民調與分析。
根據法國公眾意見機構(IFOP)3月公布的民意調查,疫情前,40%受訪者會和初次見面的人行臉頰禮;但78%的受訪者決定疫情後會放棄這項舉動,甚至有一半受訪者表示自己以後會避免親吻所有的親友。
然而10月中,IFOP公布新民調卻顯示,和親友同事親臉頰的受訪者比例從疫情前的91%,降到去年的29%後,又飆升至9月底的65%;仍有23%的受訪者還與不熟識者「法式招呼」。
比較能確定的是,如今同事或不相熟的朋友見了面,臉頰禮大多是免了,暫時先換成點頭微笑。朋友Shirley Kao就覺得改變很明顯,聚會中遇到不熟的人,不用猶豫,直接用其他方式代替親臉頰。另一位朋友則說,也很常看到一人伸手、一人伸拳頭的搞笑場景。
但若朋友見了面,情況就變得複雜起來。常看到的場面是,兩人會先原地攤開手對視而笑,敵不動、我不動,同時心中飛快地計算著各種可能性,包括與對方的熟識度、年紀、所在城市及疫苗接種與否。打招呼成了伺機而動的沙盤推演。
據法國朋友的說法,一般而言,南法人更在意這個被視為生活一部分的傳統。以年齡層分,年輕人相對接受疫情改變;六、七十歲的長輩最捨不得這個傳統;年紀再更大一點的老者,則反而會因擔心而傾向拒絕。
排除上述因素後,接下來幾秒,這個「親與不親」的狀況會出現幾種發展:首先,等待有人先說「還是不要親臉頰」;第二,開門見山地問:「我們要親嗎?」;第三,看誰會試探性地展開雙臂向前。但若第三種比第一種先出現,那就會出現頗為尷尬的拒絕場面,這可是以前法式社交完全不可能出現的啊!
法國朋友Damien形容,有時發生的狀況是,對方已經開始朝你走近,若我們不太想,可能會出現慌亂後退的小動作,但一閃即逝,人們也能自我調適。不過疫情嚴重時,他可能會禮貌地問想接近的朋友,「你確定嗎?」
被問到疫情結束後親吻臉頰的社交行為是否會回歸,Damien認為會,因為這傳統已經根深蒂固;但對於公司同事或較不熟的朋友,情況可能就有所不同。
旅法10多年的朋友Yiping Wu也認為臉頰禮在法國的社交角色將被重新定義。她說,疫情前每天要和同事親臉頰這件事就讓她有些奇怪;疫情爆發後已完全停止,可能之後也不會重拾,「臉頰禮之後就會非常侷限在家人和親密朋友間了,這對我來說其實是鬆了口氣啊!」
世界報(Le Monde)在全國大規模民間走訪計畫(Fragments de France)中,訪問民眾對於這項改變的看法。41歲的企業營運主任Jean-Baptiste Guigon表示,限制會帶來人際關係的冷漠,令人沮喪。
但也有人樂見改變,例如33歲的考古工作者Camille Mistretta-Verfaillie就直言:「多虧COVID-19,我們如今可以選擇擁抱想擁抱的人,這是種解放。」新手媽媽Maud Legeay也認為:「疫情把親臉頰這件事重新放到了親密領域中,這同時顯示過去我們很多時候都在默默忍受它。」
很多人都在想,「疫情後,我們還回得去嗎?」這是個複雜的大哉問,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法國傳統社交禮儀因此撼動,法國人也開始在反思並重新界定在社交場合用肢體接觸來表達親密的意義與範圍。
「親一下嗎?」
「先不要。」(編輯:郭中翰/馮昭)11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