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增速在今年第2季就比其他新興市場還要慢,這是30年來首次出現的現象,摩根士丹利(大摩)投資管理首席全球策略師夏瑪(Ruchir Sharma)指出,其實在新冠疫情之前,已有種種數據顯示,中國經濟重要性已大不如前,除了與美國脫鉤外,全球與中國經濟關聯的鬆動恐怕將持續下去。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摩首席全球策略師夏瑪以「中國搖搖欲墜,全球卻無感」一文投書英國《金融時報》,指出中國經濟放緩的速度飛快,主因來自當局以其他政府做不到的激進手段封鎖疫情、打壓關鍵產業和企業債務;而相較過去全球多數經濟體與中國保持緊密關係,這幾年來各大經濟體與中國的相關聯繫減弱,疫情期間甚至面臨崩解,尤其2015年起,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與其他新興市場間的相互關聯性,從超過0.9的「幾近完美」降至僅0.2以下的「隱約可見」的程度。

夏瑪在文內盤點為何中國的經濟增長5年前就與其他經濟體鬆動,其中深層原因包含新商業冷戰、中國經濟增長轉向由內需取代貿易驅動,過去北京推動「中國製造2025」,美國前總統川普則以美中貿易戰、「脫鉤」回應,疫情爆發後不少歐洲國家也採取類似手段,自類似中國的新興市場,也就是中國的商業對手如墨西哥、越南、泰國手中採購更多商品。

此外,該篇文章亦點出,疫情以前中國長年佔全球GDP增長35%,如今卻暴跌至約25%,過去中國經濟高於其他新興市場的增速已逐漸縮小,在面臨人口縮減與大規模債務時,中國的經濟增速未來只會比其他新興市場放緩;而其他增長動能強勁的國家卻得到大幅提振,例如數位革命帶來半導體、晶片需求,台灣與韓國等先進新興市場強勁,而行動網路技術普及則使更大、較不先進的市場如印尼、印度等國家轉型。

而對抗氣候變遷導致的「綠色通膨」也讓中國與世界持續脫鉤,其中鋁、銅等「綠色金屬」出口商主要來自秘魯、智利等國,在各國付出努力遏止全球暖化時,這些新興市場也相對獲利。文章最後也提到,比起疫情,新商業冷戰、數位革命、對抗氣候變遷對於全球經濟的影響恐將持續更久,這也預示了一個不同過去中國獨大的新興市場增長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