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朝野決戰四大公投,其中「珍愛藻礁」史上第一個由民間發起成案的生態保育類公投,公投理由書提到,「藻礁具固碳功能,可減緩地球暖化。」公投領銜人潘忠政說,藻礁是珍貴的藍碳資源,是重要的固碳英雄,民進黨政府一方面喊要對抗氣候變遷,2050達成淨零碳排,一方面卻又為了石化建設破壞藻礁,「根本是左手打右手,本末倒置、背棄自己的理念與信仰。」
為配合政府能源轉型政策,中油規劃在桃園濱海的觀塘工業區,新建第三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簡稱「三接」),預估2025年完工,2022年10月起供應台電大潭電廠新增燃氣機組所需天然氣,不過環團憂心,開發地點緊鄰大潭藻礁,海岸被填海造陸變水泥基地後,數千年才生成的藻礁會從此不見天日。三接案是否要繼續?12月18日將交由全民決定。
潘忠政說,桃園沿海擁有全球最大的藻礁生態系,讓人民不用游泳、不用潛水,就能親近、欣賞海洋生態,且大潭藻礁發現的24種造礁藻類,有19種是世界新物種,「過去被國人遺忘,現在既然已經發現這麼豐富的生態,如果還沒有了解就要破壞它,這會對不起我們的下一代。」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劉少倫是藻類專家,他說大潭藻礁不只在生態上有獨特意義,台灣若要減少碳排,被視為藍碳的藻礁,更須盡全力保育。他說,藻礁是殼狀珊瑚藻,行光合作用後會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固定下來,累積成碳酸鈣,以每年0.1公分的速度累積,這就是一種封存碳的方式,減少大氣中的碳,避免氣溫持續升高。
劉少倫憂心,若新建三接,不只會影響殼狀珊瑚藻生長的速度與環境,弱化藍碳生態系,施工期間中挖掘礁體導致礁體弱化,海水侵蝕後,也可能讓過去已被固化的二氧化碳再度釋放到大氣中,「這跟過去燒煤、燒天然氣,都是一樣的道理。」
「政府告訴我們要能源轉型,轉型期間可能會有電力缺口,但到底影響多少電力,政府的數據卻變來變去。」劉少倫也不解,原本規劃興建6座液化天然氣儲槽,現在竟可以減少到只蓋2座就好,與其如此不如把原本的6座都移到可以好好發揮功能的地點,不要為此犧牲自然的藍碳生態系。
不過同為研究藍碳的學者、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幸助駁斥,國際上的文獻都不會把藻礁列入藍碳,「藍碳就只有紅樹林、海草床與鹽沼,不知道為什麼有人一直提藻礁!」
林幸助解釋,藻礁是殼狀珊瑚藻,吸碳能力不高,且藻礁在形成碳酸鈣的過程中,還是會排碳到大氣裡,何況藻礁下方沒有土,要固化、儲存碳,植物下層必須存在有機土,「說藻礁是藍碳,是誇大、未經證實的假消息。」
能源與經濟發展、生態與環境保育,究竟孰重孰輕?政府決策是否有可能並重?正反陣營最近半年來不斷唇槍舌戰,最後會由哪方勝出,12月18日將交由全民做最後定奪。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潘忠政說,桃園沿海擁有全球最大的藻礁生態系,讓人民不用游泳、不用潛水,就能親近、欣賞海洋生態,且大潭藻礁發現的24種造礁藻類,有19種是世界新物種,「過去被國人遺忘,現在既然已經發現這麼豐富的生態,如果還沒有了解就要破壞它,這會對不起我們的下一代。」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劉少倫是藻類專家,他說大潭藻礁不只在生態上有獨特意義,台灣若要減少碳排,被視為藍碳的藻礁,更須盡全力保育。他說,藻礁是殼狀珊瑚藻,行光合作用後會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固定下來,累積成碳酸鈣,以每年0.1公分的速度累積,這就是一種封存碳的方式,減少大氣中的碳,避免氣溫持續升高。
劉少倫憂心,若新建三接,不只會影響殼狀珊瑚藻生長的速度與環境,弱化藍碳生態系,施工期間中挖掘礁體導致礁體弱化,海水侵蝕後,也可能讓過去已被固化的二氧化碳再度釋放到大氣中,「這跟過去燒煤、燒天然氣,都是一樣的道理。」
「政府告訴我們要能源轉型,轉型期間可能會有電力缺口,但到底影響多少電力,政府的數據卻變來變去。」劉少倫也不解,原本規劃興建6座液化天然氣儲槽,現在竟可以減少到只蓋2座就好,與其如此不如把原本的6座都移到可以好好發揮功能的地點,不要為此犧牲自然的藍碳生態系。
不過同為研究藍碳的學者、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幸助駁斥,國際上的文獻都不會把藻礁列入藍碳,「藍碳就只有紅樹林、海草床與鹽沼,不知道為什麼有人一直提藻礁!」
林幸助解釋,藻礁是殼狀珊瑚藻,吸碳能力不高,且藻礁在形成碳酸鈣的過程中,還是會排碳到大氣裡,何況藻礁下方沒有土,要固化、儲存碳,植物下層必須存在有機土,「說藻礁是藍碳,是誇大、未經證實的假消息。」
能源與經濟發展、生態與環境保育,究竟孰重孰輕?政府決策是否有可能並重?正反陣營最近半年來不斷唇槍舌戰,最後會由哪方勝出,12月18日將交由全民做最後定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