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1日電)台大公衛學者陳秀熙今天表示,COVID-19新變種病毒Omicron傳播力變強,在改良版疫苗出現前,應加強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並善用PCR早期檢測出病毒。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今天舉行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解析新變種病毒Omicron的流行情況和對疫苗、檢測、NPI(非藥物介入措施)的影響。
陳秀熙說,近期非洲疫情嚴峻,主要受新變種Omicron威脅,加上疫苗施打率僅7%;觀察南非變種病毒演化百分比,8至10月以Delta變種病毒(最早在印度發現)為主,占比超過90%,但11月後變成Omicron占比76%為主要盛行株,可看出Omicron在南非流行的快速性。
由於各國逐漸開啟國門,陳秀熙提到,目前非洲、北美洲、歐洲、亞洲及大洋洲都已出現Omicron確診個案,各國也開始加強入境管制,如以色列、日本、摩洛哥禁止全球旅客入境,英國則針對全球入境者強制隔離,西班牙則是對非洲高風險國家入境者強制隔離。
除了加強邊境防疫,陳秀熙表示,疫苗也是對抗Omicron的重要武器,第1代疫苗已證明對原始株、Alpha(最早在英國發現)、Beta(最早在南非發現)、Gamma(最早在巴西發現)及Delta能達到降低感染、重症及死亡的效果。
面對新變異株Omicron,陳秀熙認為,除了檢測現有疫苗保護力下降程度,也應提升疫苗覆蓋率,為防止後續突破性感染,在接種2劑疫苗後6個月可再施打加強劑;另外,輝瑞、莫德納等疫苗開發商也在針對Omicron進行疫苗調整,最快有機會於明年推出新配置疫苗。
陳秀熙指出,Omicron的傳播力變強,感染速度快、康復者再感染風險也增加,但由於Omicron在棘蛋白上69-70位點有缺失,透過RT-PCR(反轉錄酶PCR)檢測就能提前偵測出;目前Omicron在棘蛋白上出現36個變異點,可能產生免疫識別逃脫而降低疫苗效益,但抗病毒口服藥作用機轉不在棘蛋白上,因此口服藥仍可能有效。
面對Omicron威脅,陳秀熙建議,Omicron可能導致突破性感染增加,因此需要改良版的疫苗,在尚未達群體免疫時,應加強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NPI措施,同時善用RT-PCR早期偵測出Omicron變種病毒。(編輯:張芷瑄)1101201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秀熙說,近期非洲疫情嚴峻,主要受新變種Omicron威脅,加上疫苗施打率僅7%;觀察南非變種病毒演化百分比,8至10月以Delta變種病毒(最早在印度發現)為主,占比超過90%,但11月後變成Omicron占比76%為主要盛行株,可看出Omicron在南非流行的快速性。
由於各國逐漸開啟國門,陳秀熙提到,目前非洲、北美洲、歐洲、亞洲及大洋洲都已出現Omicron確診個案,各國也開始加強入境管制,如以色列、日本、摩洛哥禁止全球旅客入境,英國則針對全球入境者強制隔離,西班牙則是對非洲高風險國家入境者強制隔離。
除了加強邊境防疫,陳秀熙表示,疫苗也是對抗Omicron的重要武器,第1代疫苗已證明對原始株、Alpha(最早在英國發現)、Beta(最早在南非發現)、Gamma(最早在巴西發現)及Delta能達到降低感染、重症及死亡的效果。
面對新變異株Omicron,陳秀熙認為,除了檢測現有疫苗保護力下降程度,也應提升疫苗覆蓋率,為防止後續突破性感染,在接種2劑疫苗後6個月可再施打加強劑;另外,輝瑞、莫德納等疫苗開發商也在針對Omicron進行疫苗調整,最快有機會於明年推出新配置疫苗。
陳秀熙指出,Omicron的傳播力變強,感染速度快、康復者再感染風險也增加,但由於Omicron在棘蛋白上69-70位點有缺失,透過RT-PCR(反轉錄酶PCR)檢測就能提前偵測出;目前Omicron在棘蛋白上出現36個變異點,可能產生免疫識別逃脫而降低疫苗效益,但抗病毒口服藥作用機轉不在棘蛋白上,因此口服藥仍可能有效。
面對Omicron威脅,陳秀熙建議,Omicron可能導致突破性感染增加,因此需要改良版的疫苗,在尚未達群體免疫時,應加強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NPI措施,同時善用RT-PCR早期偵測出Omicron變種病毒。(編輯:張芷瑄)11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