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從5月中起在北台灣爆發,其中台北市成為疫情首當其衝的區域。而為了精確掌握民眾足跡等疫調相關訊息,北市府也把自行開發的台北通app與1922實聯制系統作介接。不過就有議員踢爆,在疫情期間台北通app已經藉此累積了超過5000萬筆的民眾個資,未來恐有個資流出的風險;更有議員指出,台北通app整合北市內多個公部門的服務後,恐將成為「暴吃市民個資的怪獸。」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北市議員林亮君指出,資訊局透過「累積民眾數位足跡」的方式,針對用戶個人的建檔與側寫。追蹤民眾的個人資料與習慣,「一但強度到達某個階段,就有可能達到『數位監控』的狀況。」林亮君說,北市府目前利用台北通在做的事,就是利用這個App進行數位「總歸戶」。把各種需要不同程度個資的服務全部集中在一起,然後向民眾漫天喊價,要求市民把所有個資都一口氣全交出來再說。

市議員許淑華也質疑,北市府在疫情期間,透過台北通app介接1922實聯制系統,累計了超過5000萬筆民眾個資,而這些資料未來會不會有可能為北市府大數據中心所用?甚至有可能用販售的方式,讓私人企業或機構也能使用這些民眾個資?

對此資訊局方面解釋,1922實聯制系統所取得的資訊,按照中央法規僅能留存28天,28天後將會全數刪除,不會留存於大數據中心。此外資訊局也嚴正表示,實聯制系統所累積的相關資料,也僅會用於疫情調查,並不會用於其他用途。

台北市政府發言人陳智菡則表示,台北通app就像一個入口、一個快速通道,通過之後大部分資訊不會留在台北通,例如:防疫實聯制掃完,資訊會存在雲端28天,只有防疫需要才會由衛生單位調閱,過期了就自動銷毀;其他福利身分(例如65歲以上長者、學生、低收入戶等的個資)原本就存在各業務單位(敬老卡資料在社會局、借書證原本就在圖書館),根本不在台北通。

陳智菡也強調,台北市為了保護個資還設立了臺北市政府資料治理委員會設置要點、成立資料治理委員會,台北市是要用大數據輔助市政,這是進步e化的世界趨勢,市府要應用大數據也得經過委員會的討論、有會議要點,「一定有會議記錄、把資訊都去識別化才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