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醫生,我腳上長這個硬硬的很痛,是不是雞眼?」,「醫生,我腳上這顆長很久了,是不是人家說的長疣?」,「醫生,病毒疣就是雞眼吧?」以上對白可說是皮膚科門診每日必備經典台詞。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解釋,「病毒疣」和「雞眼」(正式名稱:釘胼),兩者皆是極常見的皮膚疾病,且兩者有許多相似之處。
「病毒疣」是病毒感染 衛生習慣不好易得
曾奕騰醫師解釋,病毒疣是一種「病毒感染」造成的疾病,致病原為「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皮膚的病毒型,最常見感染手、腳,且不限於較易摩擦或壓迫部位,其他包含臉、頭皮、頸部、軀幹及四肢亦不少見,亦可能出現皮膚型病毒感染黏膜(或相反)的情況,簡而言之「有皮膚的地方都有機會被感染」。
門診常見的病患包含習慣赤腳踩地或是穿著拖鞋、涼鞋,這類病患足部容易有可見或不可見的小傷口,讓病毒有機可乘趁虛而入(夏天於泳池畔赤腳走路亦是常見的感染途徑)。另外衛生習慣不佳的病人也比較容易被感染,且就診時常常病況較嚴重。
治療方式多元 療程需好幾次
曾奕騰醫師解釋,病毒疣治療方式多元,主要原理是「去除被感染的表皮細胞」及「周圍可能被感染的細胞」,以及「誘發局部免疫反應攻擊病灶」,最常見如醫師執行液態氮冷凍治療、醫師處方水楊酸類溶液由病患在家自行塗抹,但療效都並非一蹴可幾,尤其長在手腳的病毒疣,冷凍治療常「至少」需5到10次。
病毒疣其他治療方式如:於醫療院所局部塗抹三氯醋酸、病灶內注射MMR疫苗、病灶內注射或皮下注射干擾素、局部塗抹DPCP藥水、染料雷射治療、醫師處方Imiquimod病患在家塗抹,但所有方法皆不一定立即見效,仍可能需多次治療。
「雞眼」非感染 反覆摩擦生成
曾奕騰醫師解釋,雞眼形成的原因「不是」病毒感染,不具傳染性。雞眼的根本成因,來自於發生部位反覆的受力、摩擦,人體的表皮因為反覆的刺激,增厚而形成一個向真皮層凸出的錐狀結構,如果厚皮形成一整片平鋪或向外凸的斑塊(非錐型向內凸出結構)則稱為胼胝(一般俗稱的厚繭)。
曾奕騰醫師說明,雞眼的好發部位,主要位於足部易受壓或凸出易摩擦的部位,例如大腳趾關節、第五趾關節、腳掌前段與趾關節面掌側、足後跟等。雞眼的好發族群及誘發因素,包含先天或後天足部骨骼或結構異常,後天最常見的就是拇趾外翻的病患,另如長期糖尿病患、或糖尿病控制不良出現足部骨骼結構異常亦屢見不鮮。
正確使用足部輔具 並針對表皮增厚
曾奕騰醫師說明,雞眼的治療部分,最重要的是「去除根本原因」,即去除「同一部位反覆受力、摩擦」的情況,這也是病患必須建立的首要觀念,否則其他的治療皆是治標不治本,復發也是必然。
有足部結構的問題,建議至復健科或骨科門診,經專業評估使用適合的輔具(例如軟墊、綁帶、貼布等)或手術治療。鞋子的建議穿著大小適中,但前端楦頭較寬的款式,有氣墊的鞋子為佳,盡量減少穿著高跟或前端過窄的鞋子,襪子的亦建議有一定厚度,可有緩衝及減少摩擦的效果(尤其是有運動習慣)。
先讓病人有正確的認知,再針對表皮增厚做治療,常用治療包含醫療人員執行部分刮除、電動研磨、塗抹三氯醋酸,醫師處方的水楊酸溶液或藥膏,病患可自行塗抹,搭配適度去角質,達到治療效果。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病毒疣?還是長雞眼? 專業醫師教你分清楚!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曾奕騰醫師解釋,病毒疣是一種「病毒感染」造成的疾病,致病原為「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皮膚的病毒型,最常見感染手、腳,且不限於較易摩擦或壓迫部位,其他包含臉、頭皮、頸部、軀幹及四肢亦不少見,亦可能出現皮膚型病毒感染黏膜(或相反)的情況,簡而言之「有皮膚的地方都有機會被感染」。
門診常見的病患包含習慣赤腳踩地或是穿著拖鞋、涼鞋,這類病患足部容易有可見或不可見的小傷口,讓病毒有機可乘趁虛而入(夏天於泳池畔赤腳走路亦是常見的感染途徑)。另外衛生習慣不佳的病人也比較容易被感染,且就診時常常病況較嚴重。
治療方式多元 療程需好幾次
曾奕騰醫師解釋,病毒疣治療方式多元,主要原理是「去除被感染的表皮細胞」及「周圍可能被感染的細胞」,以及「誘發局部免疫反應攻擊病灶」,最常見如醫師執行液態氮冷凍治療、醫師處方水楊酸類溶液由病患在家自行塗抹,但療效都並非一蹴可幾,尤其長在手腳的病毒疣,冷凍治療常「至少」需5到10次。
病毒疣其他治療方式如:於醫療院所局部塗抹三氯醋酸、病灶內注射MMR疫苗、病灶內注射或皮下注射干擾素、局部塗抹DPCP藥水、染料雷射治療、醫師處方Imiquimod病患在家塗抹,但所有方法皆不一定立即見效,仍可能需多次治療。
「雞眼」非感染 反覆摩擦生成
曾奕騰醫師解釋,雞眼形成的原因「不是」病毒感染,不具傳染性。雞眼的根本成因,來自於發生部位反覆的受力、摩擦,人體的表皮因為反覆的刺激,增厚而形成一個向真皮層凸出的錐狀結構,如果厚皮形成一整片平鋪或向外凸的斑塊(非錐型向內凸出結構)則稱為胼胝(一般俗稱的厚繭)。
曾奕騰醫師說明,雞眼的好發部位,主要位於足部易受壓或凸出易摩擦的部位,例如大腳趾關節、第五趾關節、腳掌前段與趾關節面掌側、足後跟等。雞眼的好發族群及誘發因素,包含先天或後天足部骨骼或結構異常,後天最常見的就是拇趾外翻的病患,另如長期糖尿病患、或糖尿病控制不良出現足部骨骼結構異常亦屢見不鮮。
正確使用足部輔具 並針對表皮增厚
曾奕騰醫師說明,雞眼的治療部分,最重要的是「去除根本原因」,即去除「同一部位反覆受力、摩擦」的情況,這也是病患必須建立的首要觀念,否則其他的治療皆是治標不治本,復發也是必然。
有足部結構的問題,建議至復健科或骨科門診,經專業評估使用適合的輔具(例如軟墊、綁帶、貼布等)或手術治療。鞋子的建議穿著大小適中,但前端楦頭較寬的款式,有氣墊的鞋子為佳,盡量減少穿著高跟或前端過窄的鞋子,襪子的亦建議有一定厚度,可有緩衝及減少摩擦的效果(尤其是有運動習慣)。
先讓病人有正確的認知,再針對表皮增厚做治療,常用治療包含醫療人員執行部分刮除、電動研磨、塗抹三氯醋酸,醫師處方的水楊酸溶液或藥膏,病患可自行塗抹,搭配適度去角質,達到治療效果。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病毒疣?還是長雞眼? 專業醫師教你分清楚!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