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預期,聯準會表明可能在11月啟動QE縮減,並於2022年中完成,等縮減購債全部執行完,才會考慮升息;而隨著恆大事件緩解,美股反彈,台股也連三日收紅,市場出現較正面的聲音:台股有機會複製2014年美縮減QE模式,再漲12%,直奔萬九!但真有這麼樂觀嗎?
先來回顧一下當年歷史。2008年爆發全球金融海嘯,聯準會祭出了三輪QE,也成功挽救了股市與經濟,到了2013年5月,時任聯準會主席柏南克,發表縮減QE談話,美股短線陷入震盪後,又再持續攻高,直到QE3結束,及預估升息即將來臨,美股才出現較為像樣,也就是15%的跌幅。
同樣的,台股在2014年1月到10月,縮減QE期間,大盤也從8500點漲到9500點,漲幅近12%,甚至在2015年4月,攻到萬點以上,但隨著美股
升息號角響起,以及陸股重挫,到了8月,台股也迅速回跌到7200點,波段跌幅高達28%。
我認為,如果只單看縮減QE的這十個月,台股大漲12%,就認定這次同樣也會持續再漲12%,未免過於單線思考,畢竟時空背景不同,大盤位階也迥異。2014年縮減QE前一年,也就是2013年,台股全年上漲912點,漲幅近11.8%,但這次縮減QE,指數位階已墊高,去年全年上漲2735點,漲幅22.8%,更別說若是從低點8500點起算,其實已大漲超過1倍。
台股短線想要衝破萬九,甚至直接迎接兩萬點,挑戰真的並不少。首先是成交量,9月8日之後,成交量大多在3000億以下,許多散戶套牢在航運和面板股,既不停損,也就缺乏新的資金動能。
其次,外資對台積電的持股信心又動搖,自8月下旬展開回補潮,也不過短短10天,又開始連續調節,使得台積電的股價不上不下,始終在600元附近徘徊。只要權王不動,指數空間就難免受到壓抑。
還有,最重要的,上市櫃公司去年下半年業績突飛猛進,基期墊高了,勢必影響今年下半年的成長動能,於是,業界不時傳來半導體股遭砍單的消息,不管是真是假,金額是否誇大,短線賣壓就會出籠。
儘管大盤再攻頂力道稍嫌不足,但往好處想,第四季向來有年底作帳行情,近期成交量雖冷,但台股基金定額定額扣款金額屢創新高,被投信重壓的中小型電子股與傳產股,股價應有表現空間,加上五倍券題材發威,部分內需族群後市也看俏。
就投信近一周買超族群,集中在金融、塑化、高配息的筆電股,以及第三代半導體概念股來看,似乎預告第四季選股難度高,先以產業能見度高,迎旺季與升息題材為主,再搭配有想像的電子小股,整體績效較能突圍而出。
讀者不妨依此模式,重新配置個股,畢竟雖說每年第四季台股漲幅機率高,但國際變數多,台股仍屬新興市場,一遇震盪,可能幅度不小;唯有繫緊安全帶,才能安然度過。
●作者:盧燕俐/資深財經媒體人、企業財經顧問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樣的,台股在2014年1月到10月,縮減QE期間,大盤也從8500點漲到9500點,漲幅近12%,甚至在2015年4月,攻到萬點以上,但隨著美股
升息號角響起,以及陸股重挫,到了8月,台股也迅速回跌到7200點,波段跌幅高達28%。
我認為,如果只單看縮減QE的這十個月,台股大漲12%,就認定這次同樣也會持續再漲12%,未免過於單線思考,畢竟時空背景不同,大盤位階也迥異。2014年縮減QE前一年,也就是2013年,台股全年上漲912點,漲幅近11.8%,但這次縮減QE,指數位階已墊高,去年全年上漲2735點,漲幅22.8%,更別說若是從低點8500點起算,其實已大漲超過1倍。
台股短線想要衝破萬九,甚至直接迎接兩萬點,挑戰真的並不少。首先是成交量,9月8日之後,成交量大多在3000億以下,許多散戶套牢在航運和面板股,既不停損,也就缺乏新的資金動能。
其次,外資對台積電的持股信心又動搖,自8月下旬展開回補潮,也不過短短10天,又開始連續調節,使得台積電的股價不上不下,始終在600元附近徘徊。只要權王不動,指數空間就難免受到壓抑。
還有,最重要的,上市櫃公司去年下半年業績突飛猛進,基期墊高了,勢必影響今年下半年的成長動能,於是,業界不時傳來半導體股遭砍單的消息,不管是真是假,金額是否誇大,短線賣壓就會出籠。
儘管大盤再攻頂力道稍嫌不足,但往好處想,第四季向來有年底作帳行情,近期成交量雖冷,但台股基金定額定額扣款金額屢創新高,被投信重壓的中小型電子股與傳產股,股價應有表現空間,加上五倍券題材發威,部分內需族群後市也看俏。
就投信近一周買超族群,集中在金融、塑化、高配息的筆電股,以及第三代半導體概念股來看,似乎預告第四季選股難度高,先以產業能見度高,迎旺季與升息題材為主,再搭配有想像的電子小股,整體績效較能突圍而出。
讀者不妨依此模式,重新配置個股,畢竟雖說每年第四季台股漲幅機率高,但國際變數多,台股仍屬新興市場,一遇震盪,可能幅度不小;唯有繫緊安全帶,才能安然度過。
●作者:盧燕俐/資深財經媒體人、企業財經顧問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