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柏林25日專電)德國即將舉行國會大選,結束長達16年的總理梅克爾時代。從過往趨勢來看,將來不論誰上台,德國新政府可望調整梅克爾的中間路線,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立場。
梅克爾2005年就任總理後沒多久,在總理府接見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引起軒然大波。她每次率業界代表訪問中國,也都不忘接見維權律師等公民社會的代表,試圖在民主價值和經濟利益之間取得平衡。
不過,近年來,梅克爾小心翼翼避免與北京對抗,對香港惡化的局勢和維吾爾族受到迫害相對低調。去年底,她更在歐盟輪值主席任內完成與中國的投資協定,在許多批評者眼中成了北京可靠的夥伴。
梅克爾不願大聲譴責北京,似乎與她對西方國家信心不足有關。柏林智庫「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Global Public Policy Institute)執行長班納(Thorsten Benner)指出,梅克爾很清楚中共黨國體制的矛盾,但對歐洲團結對外和美國的可靠度沒信心,不認為歐洲有能力與中國一較長短。班納批評,她的中國政策等於把自己看貶,讓歐洲處於被動,最後將完全失去談判空間。
相較與梅克爾謹慎的中間路線,近年德國社會和朝野對中國的觀感有相當大的轉變。以產業界為例,過去只看到例如汽車工業對中國的依賴,現在開始意識到德國沒這麼依賴中國,甚至在許多領域中國早已是競爭對手。
「德國外交政策協會」(DGAP)執行長艾希布魯克(Cathryn Clüver Ashbrook)日前接受駐柏林外國記者聯訪時即指出,德中經貿關係其實是相互依賴,警告中國正大肆併購外國技術成為科技大國,西方領先的窗口愈來愈小。
影響力廣大的德國工業聯盟(BDI)對中國的立場也轉為批判,針對新疆維吾爾人淪為奴工的問題,批評中國一再違反人權,警告德國企業要注意在中國投資的「紅線」。
儘管這次選戰聚焦內政,從朝野政黨政見來看,提到中國的篇幅比往年都多,語氣也多見批評。舉例來說,最有可能在大選拿下最高票的社會民主黨(SPD),早在去年6月就擬定中國政策,指歐洲與中國在價值與利益的衝突不斷增加,雙方關係未來將由西方民主法治國家和中國威權國家資本主義的體制之爭來決定。
總理梅克爾隸屬的基民/基社聯盟(CDU/CSU),在競選政見中批評中國「用盡一切手段」按自己想像改變國際秩序,增加其它國家在地緣政治上對中國的依賴。自由民主黨(FDP)也批評中國恐嚇鄰國。
德國朝野政黨當中,就屬綠黨對中國的態度最強硬,在政見中批評中國「追求獨裁霸權」。總理候選人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視歐盟為自由民主國家組成的價值觀聯盟,呼籲歐洲團結起來與美國合作抗中。
歐洲對中國的疑慮加深,難免將注意力轉移到台灣,思考如何強化台灣的民主。綠黨和自民黨等兩個在野小黨,選前支持率分別為15%和11%,雖然無法拿下最高票,卻很可能在未來的聯合政府扮演關鍵少數成為執政黨。德國民間最大友台組織「德台協會」近日詢問各黨台灣政策,這兩個有機會執政的黨對台灣正好都特別友好。
綠黨表示,鑑於中國破壞台海現狀,執政後將強化歐盟與台灣的政治關係,增加雙方高層的互動,並支持歐盟與台灣簽署投資協定。自民黨尤其友台,旗下智庫「弗里德里希.瑙曼基金會」(Friedrich Naumann Foundation)日前才在台北成立據點,5月並在全國黨代表大會刪除競選綱領中有關一中政策的內容。
北京顯然已經意識到梅克爾卸任後,這個歐洲最重要的國家將調整態度,準備迎接一個更強硬的德國總理。
讀者主要是歐洲政壇菁英的媒體Politico Europe日前報導,原本在中國外交部負責歐洲事務、最近調到美國接任大使的秦剛說,「德中關係的全盛期已過,只要柏林立場一改變,中國就會秀肌肉」。(編輯:韋樞)1100925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近年來,梅克爾小心翼翼避免與北京對抗,對香港惡化的局勢和維吾爾族受到迫害相對低調。去年底,她更在歐盟輪值主席任內完成與中國的投資協定,在許多批評者眼中成了北京可靠的夥伴。
梅克爾不願大聲譴責北京,似乎與她對西方國家信心不足有關。柏林智庫「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Global Public Policy Institute)執行長班納(Thorsten Benner)指出,梅克爾很清楚中共黨國體制的矛盾,但對歐洲團結對外和美國的可靠度沒信心,不認為歐洲有能力與中國一較長短。班納批評,她的中國政策等於把自己看貶,讓歐洲處於被動,最後將完全失去談判空間。
相較與梅克爾謹慎的中間路線,近年德國社會和朝野對中國的觀感有相當大的轉變。以產業界為例,過去只看到例如汽車工業對中國的依賴,現在開始意識到德國沒這麼依賴中國,甚至在許多領域中國早已是競爭對手。
「德國外交政策協會」(DGAP)執行長艾希布魯克(Cathryn Clüver Ashbrook)日前接受駐柏林外國記者聯訪時即指出,德中經貿關係其實是相互依賴,警告中國正大肆併購外國技術成為科技大國,西方領先的窗口愈來愈小。
影響力廣大的德國工業聯盟(BDI)對中國的立場也轉為批判,針對新疆維吾爾人淪為奴工的問題,批評中國一再違反人權,警告德國企業要注意在中國投資的「紅線」。
儘管這次選戰聚焦內政,從朝野政黨政見來看,提到中國的篇幅比往年都多,語氣也多見批評。舉例來說,最有可能在大選拿下最高票的社會民主黨(SPD),早在去年6月就擬定中國政策,指歐洲與中國在價值與利益的衝突不斷增加,雙方關係未來將由西方民主法治國家和中國威權國家資本主義的體制之爭來決定。
總理梅克爾隸屬的基民/基社聯盟(CDU/CSU),在競選政見中批評中國「用盡一切手段」按自己想像改變國際秩序,增加其它國家在地緣政治上對中國的依賴。自由民主黨(FDP)也批評中國恐嚇鄰國。
德國朝野政黨當中,就屬綠黨對中國的態度最強硬,在政見中批評中國「追求獨裁霸權」。總理候選人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視歐盟為自由民主國家組成的價值觀聯盟,呼籲歐洲團結起來與美國合作抗中。
歐洲對中國的疑慮加深,難免將注意力轉移到台灣,思考如何強化台灣的民主。綠黨和自民黨等兩個在野小黨,選前支持率分別為15%和11%,雖然無法拿下最高票,卻很可能在未來的聯合政府扮演關鍵少數成為執政黨。德國民間最大友台組織「德台協會」近日詢問各黨台灣政策,這兩個有機會執政的黨對台灣正好都特別友好。
綠黨表示,鑑於中國破壞台海現狀,執政後將強化歐盟與台灣的政治關係,增加雙方高層的互動,並支持歐盟與台灣簽署投資協定。自民黨尤其友台,旗下智庫「弗里德里希.瑙曼基金會」(Friedrich Naumann Foundation)日前才在台北成立據點,5月並在全國黨代表大會刪除競選綱領中有關一中政策的內容。
北京顯然已經意識到梅克爾卸任後,這個歐洲最重要的國家將調整態度,準備迎接一個更強硬的德國總理。
讀者主要是歐洲政壇菁英的媒體Politico Europe日前報導,原本在中國外交部負責歐洲事務、最近調到美國接任大使的秦剛說,「德中關係的全盛期已過,只要柏林立場一改變,中國就會秀肌肉」。(編輯:韋樞)110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