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60歲乾癬性關節炎病友誤信民俗療法,不料皮膚病灶範圍反而擴大,四肢關節更腫如香腸。收治該案例的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黎子豪醫師指出,部分坊間療法含強效消炎作用,短時間看似能改善症狀,卻無法抑制疾病的發炎反應。呼籲乾癬病友應尋求正規治療才能有效控制病情。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四大警訊當心乾癬性關節炎!速就醫診治避免惡化

黎子豪醫師說明,乾癬是一種全身性發炎疾病,不僅會出現皮膚病灶,甚至可能合併關節炎等共病發生,當關節發生不適,無論是手、腳抑或背部,都有可能是乾癬性關節炎之表現。尤其手指、腳趾發炎泛紅腫脹外觀如香腸;皮膚乾癬嚴重;指甲發生特殊改變,出現像是針刺般小洞、變厚、脫落等病變都應及早警覺可能與關節炎有關。此外,背部不適也可能是關節炎表現之一,下背痛在休息後未見好轉甚至加劇,尤以晨起最為明顯,而經活動後得到舒緩,與平時過度勞累產生的疼痛不同。值得注意的是,關節一旦破壞嚴重,則無法將變形關節恢復正常,對日常生活影響甚鉅,提醒病友當發現關節相關症狀時應及早就醫治療。



乾癬性關節炎無法根治 積極治療可良好控制

黎子豪醫師說明,乾癬性關節炎傳統治療使用口服藥物,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或抗風濕疾病之藥物(csDMARDs)為主。而當關節炎侵犯數目超過3個以上、口服藥物治療成效不佳時,則建議由醫師診斷後使用生物製劑進一步治療,並提醒病友應定期回診追蹤,適時與醫師討論,將病灶及早控制,減少關節變形與皮膚症狀惡化風險。

生物製劑選擇大不同?精準抑制關節、皮膚發炎!

目前國內的治療選擇多元包含TNF-α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IL-17抑制劑、IL-12/23抑制劑與JAK激酶抑制劑(小分子口服免疫調節劑)等,醫師將依最新臨床治療指引,以及病人關節疼痛位置、腫痛數目、皮膚症狀之不同,為患者做合適治療選擇。

黎子豪醫師表示,以TNF-α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為例,它的上市時間較早,主要是抑制在體內的腫瘤壞死因子,因當腫瘤壞死因子大量分泌時,會誘發發炎反應,而抗腫瘤壞死因子(anti-TNF)則斷阻斷『腫瘤壞死因子(TNF)』的作用,抑制發炎。

黎子豪醫師補充,但隨著醫療技術不斷進步,醫學上也深化了對於免疫分子各種作用的了解,故近幾年除了TNF-α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之外,也有許多新的生物製劑機轉。以IL17抑制劑為例,介白素IL-17 及其接受器為人體重要的細胞激素訊號傳遞的調節因子,當過度活躍失控時卻會引起發炎及自體免疫疾病,IL17抑制劑藉由中和體內的IL17,針對關節以及皮膚狀況發炎狀況進行抑制。

黎子豪醫師提醒,不同的生物製劑其作用機轉以及副作用不盡相同,建議患者與醫師討論,根據自身狀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及早接種疫苗  雙主修防發炎惡化

黎子豪醫師指出,肺炎疫情導致生活型態改變和壓力,使乾癬復發機會提高,也有部分患者因為害怕感染影響前往醫院就診的意願,呼籲病友應穩定持續追蹤,適當與醫師討論調整用藥,切勿自行中斷藥物,避免病灶惡化。根據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指引說明,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更應優先於一般民眾施打疫苗。此外,乾癬性關節炎治療用藥上是否需調整也是病友擔心的部分,黎子豪醫師建議與主治醫師溝通後再進行疫苗接種。



盡早接受正規治療  維持良好作息助改善

黎子豪醫師說明,過度勞累和壓力都可能是造成乾癬惡化之因素,建議戒除香菸、酒精,是避免體內發炎惡化關鍵。並提醒病友維持良好生活作息,保持營養均衡,避免攝取油炸類、高醣等飲食,使身體免疫系統維持一定水平。如需額外補充營養補充品,應諮詢醫師,避免取代正規治療。此外,背部不適時,可多利用伸展運動緩解疼痛。最重要的是,及早就醫評估合適治療,才是面對乾癬性關節炎正確觀念。



以上衛教資訊由台灣諾華提供

TW2109159101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