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阿富汗再度躍上國際新聞版面,大批阿富汗民眾湧入首都喀布爾機場,幾百人追著美軍C-17運輸機奔跑,甚至爭相爬上飛機,彷彿末日般的逃難場景,震撼全世界。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今年4月宣布撤軍阿富汗,還不到半年,塔利班(Taliban)一路攻城掠地,8月15日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攻佔首都喀布爾,長驅直入總統府,宣布建立「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為長達20年的「阿富汗戰爭」,畫下美國歷史上最難堪的句點。
此時,距離911恐怖攻擊20周年紀念日僅僅不到一個月。
拜登在8月16日針對阿富汗情勢發表演說,堅定捍衛撤軍決定,並強調阿富汗戰曠日廢時,早已是美國近幾任總統尾大不掉的包袱,自己寧願受批評,也不想把責任留給下一個總統,他也反問︰「你會讓我再派多少美國兒女去打阿富汗內戰?」拜登也坦承阿富汗政府垮台比預期還要快得多。
拜登這番話引發外界極端評價,但無論他如何辯解,阿富汗迅速崩潰、塔利班重掌政權,已經成為拜登難以抹滅的污點,向來力挺拜登的《紐約時報》以標題「阿富汗撤軍:拜登無法擺脫的失敗形象」,痛批拜登政府錯估情勢,導致美國「滿臉全豆花」的局面。
然而,美國的「阿富汗戰爭」從一開始就註定是要離開的行動。對美國來說,阿富汗戰爭目的從來就是反恐,而非安全承諾。
無底洞般的阿富汗戰爭
首先,我們要了解,阿富汗戰爭源於「911恐怖攻擊事件」,美國小布希(George W. Bush)政府認為,911是由蓋達組織及其領袖賓拉登(Osama bin Laden)所策劃,當時賓拉登躲藏在阿富汗境內,受到塔利班政權保護,因此美國進軍阿富汗,推翻塔利班,並且扶持新的阿富汗政府。
推翻塔利班後,美國留在當地協助打造基礎建設,訓練現代化的軍警部隊,希望阿富汗能夠改頭換面。
阿富汗戰爭持續近20年,是美國打過最久的戰爭,投入超過2兆美元(約新台幣62兆),除了戰爭的花費之外,用於阿富汗重建工作的支出超過1430億美元。除了財務成本外,還有人員傷亡。截至2021年4月為止,共有2448名美國軍人命喪阿富汗戰場,阿富汗政府軍警共有6.6萬人死亡,其他盟國軍人則有1144人死亡。一場戰爭長達20年、耗資2兆美元、犧牲了7萬條人命,換來的是更壯大的塔利班組織、貪腐無能的阿富汗政府,以及當地多數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的人民。
2011年,賓拉登在巴基斯坦遭美軍突襲行動擊斃;2019年,賓拉登之子、有蓋達「二世祖」之稱的漢薩.賓拉登(Hamza bin Laden)也遭擊殺身亡。美國當初進軍阿富汗的目標基本上早已達成,確實沒有繼續留下來燒錢的道理。
美國錯在撤軍戰術而非決定
其實早在歐巴馬總統時期,美國就想從阿富汗抽身,但歐巴馬舉棋不定,始終沒有做出決定。到了川普任內,2020年美國在卡達首都杜哈(Doha)與塔利班簽署協議,承諾將在2021年5月1日前撤軍,換取塔利班的安全保證。
對美國來說,阿富汗衝突是一場打不贏的戰爭,撤軍是必然的決定,但如何執行,考驗領導者的智慧,從結果來看,拜登政府無論在政治、軍事、情報都嚴重誤判,最後換來災難性結局。美軍在7月時趁著夜色,悄悄撤離阿富汗最大的巴格蘭空軍基地(Bagram Air Base),甚至沒有知會阿富汗盟友,讓當地政府軍既錯愕又憤怒,引發外界強烈質疑,當時就有不少人認為,阿富汗未來局勢相當不樂觀,但拜登並不認為。他接受美國媒體訪問時曾駁斥上述說法,表示「你不會看到人們被從阿富汗的美國大使館屋頂上吊起來」、「塔利班控制整個國家的可能性非常小」,沒想到一個多月後就上演「拜登打臉拜登的戲碼」。
調整對中戰略部署
拜登或許因阿富汗戰爭顏面盡失,但長期而言,撤軍有助於美國走出泥淖,在安全上重新佈局、精準打擊。正如拜登所說,美國真正的戰略競爭對手是中國和俄羅斯,他們最希望的就是美國繼續將資源無限期地投入到穩定阿富汗的工作中。現在美國從阿富汗脫身,雖然短期內難免陷入混亂,但未來能把重心轉移到印太地區,調整對中國的戰略部署。
美國一旦撤離阿富汗駐軍,除了可加深與印度的結盟,還可投放更多資源維持印太地區的和平穩定。拜登上任後,對中國的強硬態度不亞於川普,他把中國形容為美國最主要的競爭對手,美國海軍在南海積極展開行動,美國軍機頻繁到訪台灣,拜登政府更在8月初宣布對台軍售,在對台安全政策上充份展現「川規拜隨」,給北京吃足了排頭。
從地緣戰略來看,阿富汗並非美國的外交重心,但台灣不同,台灣的戰略價值牽動印太區域安全,如果美國撤出阿富汗,是為了調整戰略部署,加強印太抗中趨勢,那麼台灣必定是重中之重。北京藉著美國撤軍阿富汗操作輿論,恐嚇台灣若靠美國將會「靠山山倒」,一旦北京攻打台灣,美國馬上就會落跑。這種共產黨貫用的文宣技倆,要不就是北京看不清局勢,還沒意識到自己麻煩大了,要不就是刻意帶風向,趁此機會對台灣發動「認知戰」,至於誰會被這種侮辱大眾智商的言論影響,相信讀者自有判斷。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拜登在8月16日針對阿富汗情勢發表演說,堅定捍衛撤軍決定,並強調阿富汗戰曠日廢時,早已是美國近幾任總統尾大不掉的包袱,自己寧願受批評,也不想把責任留給下一個總統,他也反問︰「你會讓我再派多少美國兒女去打阿富汗內戰?」拜登也坦承阿富汗政府垮台比預期還要快得多。
拜登這番話引發外界極端評價,但無論他如何辯解,阿富汗迅速崩潰、塔利班重掌政權,已經成為拜登難以抹滅的污點,向來力挺拜登的《紐約時報》以標題「阿富汗撤軍:拜登無法擺脫的失敗形象」,痛批拜登政府錯估情勢,導致美國「滿臉全豆花」的局面。
然而,美國的「阿富汗戰爭」從一開始就註定是要離開的行動。對美國來說,阿富汗戰爭目的從來就是反恐,而非安全承諾。
無底洞般的阿富汗戰爭
首先,我們要了解,阿富汗戰爭源於「911恐怖攻擊事件」,美國小布希(George W. Bush)政府認為,911是由蓋達組織及其領袖賓拉登(Osama bin Laden)所策劃,當時賓拉登躲藏在阿富汗境內,受到塔利班政權保護,因此美國進軍阿富汗,推翻塔利班,並且扶持新的阿富汗政府。
推翻塔利班後,美國留在當地協助打造基礎建設,訓練現代化的軍警部隊,希望阿富汗能夠改頭換面。
阿富汗戰爭持續近20年,是美國打過最久的戰爭,投入超過2兆美元(約新台幣62兆),除了戰爭的花費之外,用於阿富汗重建工作的支出超過1430億美元。除了財務成本外,還有人員傷亡。截至2021年4月為止,共有2448名美國軍人命喪阿富汗戰場,阿富汗政府軍警共有6.6萬人死亡,其他盟國軍人則有1144人死亡。一場戰爭長達20年、耗資2兆美元、犧牲了7萬條人命,換來的是更壯大的塔利班組織、貪腐無能的阿富汗政府,以及當地多數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的人民。
2011年,賓拉登在巴基斯坦遭美軍突襲行動擊斃;2019年,賓拉登之子、有蓋達「二世祖」之稱的漢薩.賓拉登(Hamza bin Laden)也遭擊殺身亡。美國當初進軍阿富汗的目標基本上早已達成,確實沒有繼續留下來燒錢的道理。
美國錯在撤軍戰術而非決定
其實早在歐巴馬總統時期,美國就想從阿富汗抽身,但歐巴馬舉棋不定,始終沒有做出決定。到了川普任內,2020年美國在卡達首都杜哈(Doha)與塔利班簽署協議,承諾將在2021年5月1日前撤軍,換取塔利班的安全保證。
對美國來說,阿富汗衝突是一場打不贏的戰爭,撤軍是必然的決定,但如何執行,考驗領導者的智慧,從結果來看,拜登政府無論在政治、軍事、情報都嚴重誤判,最後換來災難性結局。美軍在7月時趁著夜色,悄悄撤離阿富汗最大的巴格蘭空軍基地(Bagram Air Base),甚至沒有知會阿富汗盟友,讓當地政府軍既錯愕又憤怒,引發外界強烈質疑,當時就有不少人認為,阿富汗未來局勢相當不樂觀,但拜登並不認為。他接受美國媒體訪問時曾駁斥上述說法,表示「你不會看到人們被從阿富汗的美國大使館屋頂上吊起來」、「塔利班控制整個國家的可能性非常小」,沒想到一個多月後就上演「拜登打臉拜登的戲碼」。
調整對中戰略部署
拜登或許因阿富汗戰爭顏面盡失,但長期而言,撤軍有助於美國走出泥淖,在安全上重新佈局、精準打擊。正如拜登所說,美國真正的戰略競爭對手是中國和俄羅斯,他們最希望的就是美國繼續將資源無限期地投入到穩定阿富汗的工作中。現在美國從阿富汗脫身,雖然短期內難免陷入混亂,但未來能把重心轉移到印太地區,調整對中國的戰略部署。
美國一旦撤離阿富汗駐軍,除了可加深與印度的結盟,還可投放更多資源維持印太地區的和平穩定。拜登上任後,對中國的強硬態度不亞於川普,他把中國形容為美國最主要的競爭對手,美國海軍在南海積極展開行動,美國軍機頻繁到訪台灣,拜登政府更在8月初宣布對台軍售,在對台安全政策上充份展現「川規拜隨」,給北京吃足了排頭。
從地緣戰略來看,阿富汗並非美國的外交重心,但台灣不同,台灣的戰略價值牽動印太區域安全,如果美國撤出阿富汗,是為了調整戰略部署,加強印太抗中趨勢,那麼台灣必定是重中之重。北京藉著美國撤軍阿富汗操作輿論,恐嚇台灣若靠美國將會「靠山山倒」,一旦北京攻打台灣,美國馬上就會落跑。這種共產黨貫用的文宣技倆,要不就是北京看不清局勢,還沒意識到自己麻煩大了,要不就是刻意帶風向,趁此機會對台灣發動「認知戰」,至於誰會被這種侮辱大眾智商的言論影響,相信讀者自有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