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臉書(Facrbook)、推特(Twitter)、IG(Instagram)等社群網路平台崛起,人們黏著在上面的時間越來越長,而這些社群網路到底以怎樣的方式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呢?根據耶魯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指出,這些社群平台會擴大使用者的憤怒,「按讚與分享」成了散播憤怒與仇恨的渠道。
耶魯大學心理學副教授克羅克特(Molly Crockett)與心理學系的博士後研究員布雷迪(William Brady)合作進行這項研究,他們蒐集並觀察了7331名推特的使用者,紀錄了1270萬則推文,最終獲得結論:社群網路媒體會放大憤怒。
布雷迪指出,長久以來,臉書和推特等社群網路媒體都強調自己只是一個平台,平台本身是中性的,只是提供使用者發聲的管道。而這項研究就是為了證實事實是否如此,而研究最終發現,社群網路平台絕非他們自稱的中性,而是會引導人們更加的憤怒。這份研究報告日前刊登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期刊。
布雷迪表示,由於表達憤怒的文章總是獲得更多的「喜歡」與「分享」,隨著時間經過,使用者越來越習慣表達自己的憤怒。這份研究提出了3個重要結論,第1,用戶透過對於社群網路反饋機制的學習,強化了自身的憤怒。第2,用戶對社群網路的機制非常敏感,敏感度更甚於用戶本身的喜好。第3,社群網路的意識型態對於用戶的憤怒程度有很大的影響,越偏激的社群網路環境下,用戶越容易憤怒。
克羅克特強調,表達憤怒並不是壞事,很多時候正是因為社會大眾的憤怒,而促成了一些改變。因此「一群更憤怒的網友」是好是壞,並非研究要探討的重點。研究想要指出的是,社群網路對用戶擁有顯著的影響力,社會大眾理當意識到這份影響力,相關單位在評估社群媒體時也該把這份影響力考慮進去。
克羅克特最後也指出這研究的一大侷限,那就是用戶「憤怒」程度的高低,並非藉由實際詢問他們的情緒來衡量,而是從使用的文字中推估。但在社群網路上,實際感受與表達感受「脫鉤」的情況確實存在,也就是說,當使用者聲稱自己很開心,他們實際上可能沒有那麼開心。換言之,當使用者的文章看起來很生氣,實際上他們可能也沒有那麼生氣。(編輯:倪浩軒)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布雷迪指出,長久以來,臉書和推特等社群網路媒體都強調自己只是一個平台,平台本身是中性的,只是提供使用者發聲的管道。而這項研究就是為了證實事實是否如此,而研究最終發現,社群網路平台絕非他們自稱的中性,而是會引導人們更加的憤怒。這份研究報告日前刊登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期刊。
布雷迪表示,由於表達憤怒的文章總是獲得更多的「喜歡」與「分享」,隨著時間經過,使用者越來越習慣表達自己的憤怒。這份研究提出了3個重要結論,第1,用戶透過對於社群網路反饋機制的學習,強化了自身的憤怒。第2,用戶對社群網路的機制非常敏感,敏感度更甚於用戶本身的喜好。第3,社群網路的意識型態對於用戶的憤怒程度有很大的影響,越偏激的社群網路環境下,用戶越容易憤怒。
克羅克特強調,表達憤怒並不是壞事,很多時候正是因為社會大眾的憤怒,而促成了一些改變。因此「一群更憤怒的網友」是好是壞,並非研究要探討的重點。研究想要指出的是,社群網路對用戶擁有顯著的影響力,社會大眾理當意識到這份影響力,相關單位在評估社群媒體時也該把這份影響力考慮進去。
克羅克特最後也指出這研究的一大侷限,那就是用戶「憤怒」程度的高低,並非藉由實際詢問他們的情緒來衡量,而是從使用的文字中推估。但在社群網路上,實際感受與表達感受「脫鉤」的情況確實存在,也就是說,當使用者聲稱自己很開心,他們實際上可能沒有那麼開心。換言之,當使用者的文章看起來很生氣,實際上他們可能也沒有那麼生氣。(編輯:倪浩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