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向來對任何事情都很淡然的同事小程,忽然間對於買屋的種種細節充滿興趣,不僅主動分享看屋心得,也開始詢問貸款、過戶、稅負等細節。說也奇怪,好像提到買房子,大家認識的毛小子就自然成熟起來。
或許是認識太早,總覺得小程還是年輕人,但掐指一算,七年級前段生的他,即將進入不惑之年,這些年沒聽說他在情感上有斬獲,顯然買屋並非為了成家,那麼積極看屋、買房,所謂何來?
「爸媽說我這些年住在家裡,工作還都沒存錢,與其這樣還不如趁著利率低,買間房子當存錢,能把錢留下來。而且最近大學同學們也都在聊買房子的事情,剛好一起討論。」他這樣回答。
小程所處的情境,和日前國銀住宅貸款統計資料不謀而合。
在2021年第1季統計中,35歲到40歲的國人房貸筆數最高、逼近8,000筆,占全體房貸案件19%;其次為40歲到45歲民眾、筆數約近7,500筆,占比18%,合計35歲到45歲年齡層的國人房貸申辦件數占全體購屋申辦者的37%。
雖然利息低,年輕人的負擔也比以往重,在同一份統計裡,房貸授信平均金額十年成長逾57%,2021年首季已飆升到786萬到810萬間,反映出不動產價格上漲,購屋人背負的房貸也跟著增加。
小程深信「漲多就是最大風險」,對於買屋是有點躊躇,要不是家中壓力,加上這幾年都沒有回檔的跡象,也不會積極起來,可他心裡總有猶豫,不知道該不該搭上這班影響往後人生的列車?
「如果資金沒有其他運用,自己也不是那麼會理財,甚至還有些不良消費習慣,那麼,用房子逼迫自己硬存錢,確實可視為一個有效方法。」
基於永遠不會有人知道低點與高點在哪的人間現實,買房一向是讓人改變消費習慣的一種作為。而在價格漲高的風險思維下,入手還是要有點原則。
一般的建議是,以接受「沒有完美住宅」的心態,去買負擔的起,並且自己也住得下去的房子。
綜觀這幾年朋友買賣房子賠錢,扣除個人財務考量,其餘多數敗在地點選擇不當、個案規劃與管理條件太差,想要避免這種狀況,以地點、機能與功能性的個案為優先,而在目前稅制下,以自用形態中長線持有,至少能享受到自用稅負優惠,又能戰勝因為短期持有,所產生患得患失的心煩意亂。
其次,要買總價不要太高,未來賣得掉的房子。
在目前市場主流中,千萬總價上下的房子是最好轉手的對象,總價太高不僅負擔重,日後轉手也有壓力,以市場交易主流產品做為標準,未來出售在價格上比較有空間,在轉手速度上也比較快些。
最後,買問題不多,持有與交易成本不高的房子。
很多朋友認為,買房子自己整理裝潢最好,對於經驗與資源都不夠充分的年輕人來說, 裝潢常是另一個錢坑,除非有錢有閒有資源,不然同樣預算,以屋況好,不用額外過多整理成本與後續維護成本的房子為優先,同時也必須考量管理費與持有稅費,會更為周全。
低利率對於某些人來說,是時代的喜劇;無奈衍生出來的高房價與相對剝奪感,成了大家不想看到的結局。在眾聲喧嘩中,年輕人與其在憤憤不平之中老去,透過房地產讓改變理財與消費習慣,倒也不失為是一種積極作為。
最好的方案總不在計畫之中,而是有了開始的意料之外。
買房如此,人生不也是這樣嗎?
●作者:徐佳馨/住商不動產企研室經理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 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