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林宏翰洛杉磯9日專電)美國開學季到來,加州600萬學童陸續重回校園,與孩子長時間相處的父母鬆一口氣,但高興之餘也帶著對變種病毒的擔憂,各學校須符合嚴格防疫規定才能開門。
位在核桃市(Walnut)的慈濟小學今天在戶外舉行開學典禮,80多名從幼稚園到小學各年級的學童背著書包,重回校園。
校門口氣球與海報帶出熱鬧氣氛,但為遵守防疫規定,保持人員間隔,家長只能在圍籬之外觀禮,在場所有人都戴著口罩。
慈濟小學是慈濟美國教育志業基金會設立的雙語學校,以關懷環境、品格教育、文化傳承為理念。
開學典禮有活潑一面,也有教育意義的一面。校長柯蘭(Charles Crane)沒有架子,戴著移動式的麥克風,站在學生當中講話,隨後學生們齊聲背誦對萬事懷抱感恩之心的校訓。
柯蘭向中央社記者表示,校方為了今天的開學日做足準備,遵照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州和郡政府的防疫規定,獲得多方核准之下才能夠開放校園。
慈濟小學在今年二月曾經部分開放校園,學童採取線上與實體混合上課,今天是疫情爆發一年半以來,學生們首度一起回到校園。
柯蘭說,開學日感受到大家的高度期待,部分學生歷經了18個月重新見到同學,終於重返社交生活;一方面這也抒解了父母親這段時間以來,承受工作與管教的雙重壓力,家長總是在問「疫情還會多久」、「何時可以把孩子送回學校」。
學童們按照班級順序,排隊進入校園之後,第一步是輪流到洗手台前,花20秒的時間把雙手消毒乾淨。教室裡,每個座位都設置壓克力隔板,全體師生每天三次測量體溫,在校內全程戴口罩。
家長王亭文受訪表示,孩子重新回到學校,恢復正常的學習和社交生活,身為父母親當然是很高興,雖然隨著Delta病毒案例攀升,難免有些擔心,不過學校的防疫措施嚴謹,多方考量下仍願意讓孩子回到校園。
疫情期間,學校提供線上課程應急,但仍無法取代實體課堂。王亭文說,孩子在電腦前容易分心,學習效率打折,回到學校之後,有老師的指導,和同儕之間的互相影響,學習效果一定會更好。
校長柯蘭說,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社交關係、社會情感的建立非常重要。過去這段時間,雖然採取線上、實體的混合教學,仍有孩子長達一年或好幾個月失去社交生活,家長擔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幸好現在重回校園。
美國疫苗充足,但衛生機關仍未開放12歲以下的兒童施打疫苗。衛生專家指出,一方面兒童無論染病或重症的機率較低,另一方面目前兒童對疫苗的承受能力仍待實驗數據支持。
儘管Delta病毒在美國病例攀升,但8月中旬開學季到來之際,加州對於孩童和青少年回到校園,仍抱持審慎樂觀的態度,以落實室內戴口罩為主要防疫措施。(編輯:黃自強)1100810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校門口氣球與海報帶出熱鬧氣氛,但為遵守防疫規定,保持人員間隔,家長只能在圍籬之外觀禮,在場所有人都戴著口罩。
慈濟小學是慈濟美國教育志業基金會設立的雙語學校,以關懷環境、品格教育、文化傳承為理念。
開學典禮有活潑一面,也有教育意義的一面。校長柯蘭(Charles Crane)沒有架子,戴著移動式的麥克風,站在學生當中講話,隨後學生們齊聲背誦對萬事懷抱感恩之心的校訓。
柯蘭向中央社記者表示,校方為了今天的開學日做足準備,遵照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州和郡政府的防疫規定,獲得多方核准之下才能夠開放校園。
慈濟小學在今年二月曾經部分開放校園,學童採取線上與實體混合上課,今天是疫情爆發一年半以來,學生們首度一起回到校園。
柯蘭說,開學日感受到大家的高度期待,部分學生歷經了18個月重新見到同學,終於重返社交生活;一方面這也抒解了父母親這段時間以來,承受工作與管教的雙重壓力,家長總是在問「疫情還會多久」、「何時可以把孩子送回學校」。
學童們按照班級順序,排隊進入校園之後,第一步是輪流到洗手台前,花20秒的時間把雙手消毒乾淨。教室裡,每個座位都設置壓克力隔板,全體師生每天三次測量體溫,在校內全程戴口罩。
家長王亭文受訪表示,孩子重新回到學校,恢復正常的學習和社交生活,身為父母親當然是很高興,雖然隨著Delta病毒案例攀升,難免有些擔心,不過學校的防疫措施嚴謹,多方考量下仍願意讓孩子回到校園。
疫情期間,學校提供線上課程應急,但仍無法取代實體課堂。王亭文說,孩子在電腦前容易分心,學習效率打折,回到學校之後,有老師的指導,和同儕之間的互相影響,學習效果一定會更好。
校長柯蘭說,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社交關係、社會情感的建立非常重要。過去這段時間,雖然採取線上、實體的混合教學,仍有孩子長達一年或好幾個月失去社交生活,家長擔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幸好現在重回校園。
美國疫苗充足,但衛生機關仍未開放12歲以下的兒童施打疫苗。衛生專家指出,一方面兒童無論染病或重症的機率較低,另一方面目前兒童對疫苗的承受能力仍待實驗數據支持。
儘管Delta病毒在美國病例攀升,但8月中旬開學季到來之際,加州對於孩童和青少年回到校園,仍抱持審慎樂觀的態度,以落實室內戴口罩為主要防疫措施。(編輯:黃自強)11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