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三級警戒期間,包括疫情發佈、疫苗分配施打等政府措施,有做得好的讓人備感溫馨、激賞鼓掌,也有做得不好的引來網友謾罵、媒體批判,但隨著疫情降級解封,這些好跟不好的最後都會慢慢地隨風而逝,但比較會留在大家記憶中的是什麼呢?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新竹縣六月間施打疫苗時,在尖石鄉和新豐鄉,都有醫護人員體諒老人家身體狀況不佳,直接到車輛停放處為人在車上的老人家打疫苗,這種「疫苗得來速」的體貼服務,在當時也獲得媒體正面報導,而同時期的正面報導也有「竹北衛生所發揮客家精神節約疫苗多打幾人」、「民眾送餐飲肯定醫護人員辛勞」等等。

但相較「疫調足跡揭露慢半拍」、「疫苗施打一團亂」、「議員揭發特權疫苗」等負面報導和社群網路議題,上述正面新聞在當時的聲量和討論度,以及留存在民眾心目中的印象,就都遠遠比不上負面的,時至今日,誰又還記得當時那些正面報導的溫馨畫面呢?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做了九十九件好事後做壞了一件事,大家只會記得那件壞的」。前人留下的這些經驗談,就揭示了負面訊息在傳播和記憶上,絕對比正面訊息來得快且深遠。

而且相關訊息在人的心智上絕對是競爭的,例如有些意見領袖擔心自己批判政府防疫作為時被反批是「打擊基層醫護人員士氣」,所以會先提出「我是支持基層醫護人員的,我只是覺得政府哪裡做不好,所以針對那個部分提出批判」的免責聲明,但這一整則訊息被傳播或記憶時,真的會讓接收到的閱聽大眾跟他說的「挺醫護」也「罵政府」嗎?留在大家心中的,絕對只剩「罵政府」那個部分而已。

說到這裡,講個故事好了,作夢夢到的。從前有個分局長會根據警政署治安滿意度調查作業期程,要求所屬在民調電訪期間盡量發佈正面新聞,一直以來這樣的關聯成效也不錯,有次同樣在民調電訪期間,偵查隊長簽請發佈「破獲汽車竊盜集團」的新聞稿,卻被他擋下來。

這名分局長向所屬開示說,這則新聞在民眾心目中真正引發的感受,恐懼車輛被偷的負面損失感,絕對大於認同警方英勇破案的正面榮譽感,所以民調電訪期間發佈的,最好都是「沒有被害人」的為民服務溫馨案件。

這名洞悉人性的分局長,後來果然官運亨通,平步青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