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號台灣外交部宣布將在立陶宛成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這是台灣首次在和中共有邦交的國家設立名稱包含「台灣」的代表處,也是繼2003年在斯洛伐克設處後在歐洲的第二次。這個外交上的突破代表了立陶宛想成為歐盟成員國的表率,加強和台灣在經貿上的合作以減低對中共經濟影響力的依賴,也是該國今年二月以來一連串擺脫中共影響力動作的高峰。在政治上也符合該國近來一向各種支持民主自由的倡議來對抗極權的理念。該國會選擇以一個小國的身分,勇敢站出來以具體行動表達不受威權國家不當影響的意志,則是和其過往不斷受到鄰近大國的威脅和爭相併吞的悲慘歷史有關。
立陶宛在兩次大戰期間,都曾先後被德、蘇所控制。在二次大戰爆發前夕,在《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中,立陶宛是被劃入納粹德國的勢力範圍,但在1939年9月25日,史達林建議變更秘密勢力範圍,德國同意以波蘭盧布林和周邊地區的領土來放棄立陶宛。1940年6月14日蘇聯發出最後通牒要求立陶宛改組政府並允許蘇聯任意駐軍,當時因為境內已有蘇聯駐軍所以立陶宛政府無力反抗此要求。結果最後總統出逃,超過20萬名蘇聯紅軍進入立陶宛。
但次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時,立陶宛發動起義,建立臨時政府。不幸在德國北方集團軍占領後政府瓦解,被併入德國的奧斯蘭總督轄區。納粹德國隨後在立陶宛一樣發動對猶太人的大屠殺。最後於1944年德軍撤退後立陶宛和其他兩個波羅的海國家再度被蘇聯佔領,但國內外對抗蘇聯、尋求重獲獨立的努力從未間斷。在1989年8月23日為紀念《德蘇互不侵犯條約》50周年紀念和另外兩個被佔領的鄰國發起大規模反蘇聯示威波羅的海之路,共約2百萬人手牽手拉起一條橫跨三國超過675公里的人鏈,至今還為人所津津樂道。到了1990年3月11日該國最高委員會正式宣布恢復獨立。
在獲得獨立的三十年後,今年又是立陶宛決心要甩開另一個獨裁強權的不良影響,也就是中共的關鍵年分。首先是在今年2月「17+1」合作機制國家的峰會中,雖然有中共外交部的大力遊說各國元首親自參與,以求向剛上任的拜登政府發出中共外交並不孤立的訊號。但立陶宛是堅持僅派部長參與的六個國家之一。這個合作機制是2012成立的,一開始只有16個以中東歐為主的國家參與(希臘在2019年加入),其中有12個是歐盟成員國。這個機制的性質一直都是相當模糊,到目前為止主要就是每年發表類似要在符合各國的法律和規範下深化合作的陳腔濫調。
但「17+1」雖然像是個多邊的合作協定或是機制,實際上是中共靠者多邊合作的招牌發揮對個別國家發揮雙邊影響力的管道。該機制缺乏任何符合多邊主義精神的具體規則來影響成員國的行為或是達成任何有重大影響的決定。相反的,其具體運作模式根本是「1+1」:中共和與其進行個別協商的小國。
這讓北京可以運用經濟力量對歐盟成員國進行分化並在非成員國中發展勢力:每次的「17+1」峰會根本淪為中共趁機對各國進行面試的場合,各國也競相爭取中共的注意。結果是中共把資金不能比例的投在五個非歐盟成員國上(阿爾巴尼亞、黑山共和國身、蒙地內哥羅、北馬其頓和塞爾維亞)。這些國家關於外來投資的法規缺乏開放和透明度,但2016、17卻吸收了中共宣布。對16國總投資金額的一半。另一個具體的例子是2016年,克羅埃西亞、匈牙利和希臘聯手軟化了歐盟關於中共南海主張的聲明措辭。其他歐盟想針對中共人權狀況的譴責也遭到阻攔。
也就是充分意識到留在這樣空有其表的合作機制中意義不大,今年5月底立陶宛的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公開表示該國已經退出這個機制,他並表示這個機制從歐盟的觀點看來正是製造分化,敦促其他歐盟成員國離開這個機制,尋求更加有效的「27+1」做法以及與中國交流。
在不用擔心會遭到中共以經濟籌碼當誘餌進行政治勒索後,立陶宛很快做出了更大膽的表態,先是在6月22日以「熱愛自由的人們應該互相照顧」的原因宣布要贈送台灣2萬隻疫苗,7月1日更宣布要在台灣和其他印太地區的國家成立代表處,外長也一樣沒有避諱,直說如此決策是為了避免在經濟上的依賴會在政治上受制於中共,影響國家安全利益。
事實上立陶宛不光只是基於理性的算計,知道中共的投資背後往往帶有讓國家失去外交自主性的條件而選擇退出「17+1」。支持熱愛民主自由的國家或是人民更是其外交政策努力遵循的價值,所以去年當白俄羅斯因為明顯的選舉舞弊爆發大規模示威後,立陶宛收容了因為避免遭到濫捕而流亡該國的反對黨總統候選人季諾哈夫斯卡亞。
另外在今年5月23日從希臘雅典一架飛往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的瑞安航空班機以機上有炸彈為藉口,被強迫降落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也是因為白俄的特工要趁機逮捕被獨裁總統盧卡申科視為眼中釘的異議媒體Nexta共同創辦人波塔塞維奇,他在大批群眾抗議2020年8月發生的嚴重選舉舞弊時,利用社交媒體Telegram,成立了獨立媒體《Nexta》,專門用於傳播反抗資訊、通報酷刑證據、以此聯繫並集結海內外的反對力量。也因此遭到追捕,才選擇流亡立陶宛,並在該地成立異議通訊媒體《白俄之腦》,繼續反盧卡申科的境外串連,沒想到卻意外遭到白俄特工以劫機的手段把他送回祖國受審。
也正是因為立陶宛這些發揚崇高價值的作為,讓國內自由因為總統的保守作風日趨緊縮的波蘭自由派媒體《選舉報》在去年白俄發生動盪時都發出感嘆,認為立陶宛已經取代了波蘭在歐盟東向戰略的地位。也有評論家認為立陶宛之後還有機會在東歐的外交棋局中扮演更大的角色,在歐盟內也更敢發聲。但沒有想到立陶宛的雄心不止於在歐洲,現在還將自己國家的影響力投射到了歐亞大陸另一邊的亞洲。
那麼這麼大膽,直接允許有台灣兩字的代表處成立會不會讓立陶宛遭到中共的報復呢? 首先立陶宛本身生活水準頗高,人均GDP已經達到2萬美元左右,也沒有吸收太多的中共投資,雙方的貿易量也不大(2020年雙方的貿易總額為22億美元左右)。因此中共並無類似對付澳洲的經濟槓桿可以用來報復,也很難靠臨時砸錢來誘使該國回心轉意來複製類似今年二月台灣在圭亞那的代表處臨時被取消的反攻。而立陶宛一直都運行良好的民主體制也讓中共難以在短時間內,靠威脅利誘來逼迫該國政治人物忽然改變決定,所以到目前為止只有國台辦的發言朱鳳蓮在社交媒體上出聲譴責,警報立陶宛要謹守「一個中國」原則,不要向台獨勢力發出錯誤訊號。
另一種報復的手段是和立陶宛斷交,但在中共和歐盟關係已經十分緊張的今天,這個選項恐怕只有反效果,加深歐盟國家對中共的反感,也讓它更難靠拉攏歐洲盟友來制衡美國(美國國務院東亞及太平洋事務局以發推文讚揚此代表處的設定),因此這個可能性也不大。所以中共剩下的選項其實很有限,也許會以某種形式的外交制裁,頂多配上一些影響不大的貿易制裁來表達其不滿。
對台灣來說,也是個很好的機會和不顧忌中共臉色的相對富裕小型國家發展出更深也更廣泛的關係,來證明熱愛自由的人們不只在危難時可以互相照顧,在平時也能靠發展經貿、文化、教育等的雙邊關係來讓兩方都獲益,並吸引更多類似條件的國家跟隨立陶宛的腳步,向台灣伸出友誼之手。在中共的戰狼外交日益惹人反感,一帶一路被證明華而不實,疫苗外交也開始露出破綻的現在,絕對是台灣爭取更多國際友人,發展準官方外交關係的最好時機。
●作者:趙君朔/紐約大學政治學博士候選人、時事評論員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次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時,立陶宛發動起義,建立臨時政府。不幸在德國北方集團軍占領後政府瓦解,被併入德國的奧斯蘭總督轄區。納粹德國隨後在立陶宛一樣發動對猶太人的大屠殺。最後於1944年德軍撤退後立陶宛和其他兩個波羅的海國家再度被蘇聯佔領,但國內外對抗蘇聯、尋求重獲獨立的努力從未間斷。在1989年8月23日為紀念《德蘇互不侵犯條約》50周年紀念和另外兩個被佔領的鄰國發起大規模反蘇聯示威波羅的海之路,共約2百萬人手牽手拉起一條橫跨三國超過675公里的人鏈,至今還為人所津津樂道。到了1990年3月11日該國最高委員會正式宣布恢復獨立。
在獲得獨立的三十年後,今年又是立陶宛決心要甩開另一個獨裁強權的不良影響,也就是中共的關鍵年分。首先是在今年2月「17+1」合作機制國家的峰會中,雖然有中共外交部的大力遊說各國元首親自參與,以求向剛上任的拜登政府發出中共外交並不孤立的訊號。但立陶宛是堅持僅派部長參與的六個國家之一。這個合作機制是2012成立的,一開始只有16個以中東歐為主的國家參與(希臘在2019年加入),其中有12個是歐盟成員國。這個機制的性質一直都是相當模糊,到目前為止主要就是每年發表類似要在符合各國的法律和規範下深化合作的陳腔濫調。
但「17+1」雖然像是個多邊的合作協定或是機制,實際上是中共靠者多邊合作的招牌發揮對個別國家發揮雙邊影響力的管道。該機制缺乏任何符合多邊主義精神的具體規則來影響成員國的行為或是達成任何有重大影響的決定。相反的,其具體運作模式根本是「1+1」:中共和與其進行個別協商的小國。
這讓北京可以運用經濟力量對歐盟成員國進行分化並在非成員國中發展勢力:每次的「17+1」峰會根本淪為中共趁機對各國進行面試的場合,各國也競相爭取中共的注意。結果是中共把資金不能比例的投在五個非歐盟成員國上(阿爾巴尼亞、黑山共和國身、蒙地內哥羅、北馬其頓和塞爾維亞)。這些國家關於外來投資的法規缺乏開放和透明度,但2016、17卻吸收了中共宣布。對16國總投資金額的一半。另一個具體的例子是2016年,克羅埃西亞、匈牙利和希臘聯手軟化了歐盟關於中共南海主張的聲明措辭。其他歐盟想針對中共人權狀況的譴責也遭到阻攔。
也就是充分意識到留在這樣空有其表的合作機制中意義不大,今年5月底立陶宛的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公開表示該國已經退出這個機制,他並表示這個機制從歐盟的觀點看來正是製造分化,敦促其他歐盟成員國離開這個機制,尋求更加有效的「27+1」做法以及與中國交流。
在不用擔心會遭到中共以經濟籌碼當誘餌進行政治勒索後,立陶宛很快做出了更大膽的表態,先是在6月22日以「熱愛自由的人們應該互相照顧」的原因宣布要贈送台灣2萬隻疫苗,7月1日更宣布要在台灣和其他印太地區的國家成立代表處,外長也一樣沒有避諱,直說如此決策是為了避免在經濟上的依賴會在政治上受制於中共,影響國家安全利益。
事實上立陶宛不光只是基於理性的算計,知道中共的投資背後往往帶有讓國家失去外交自主性的條件而選擇退出「17+1」。支持熱愛民主自由的國家或是人民更是其外交政策努力遵循的價值,所以去年當白俄羅斯因為明顯的選舉舞弊爆發大規模示威後,立陶宛收容了因為避免遭到濫捕而流亡該國的反對黨總統候選人季諾哈夫斯卡亞。
另外在今年5月23日從希臘雅典一架飛往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的瑞安航空班機以機上有炸彈為藉口,被強迫降落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也是因為白俄的特工要趁機逮捕被獨裁總統盧卡申科視為眼中釘的異議媒體Nexta共同創辦人波塔塞維奇,他在大批群眾抗議2020年8月發生的嚴重選舉舞弊時,利用社交媒體Telegram,成立了獨立媒體《Nexta》,專門用於傳播反抗資訊、通報酷刑證據、以此聯繫並集結海內外的反對力量。也因此遭到追捕,才選擇流亡立陶宛,並在該地成立異議通訊媒體《白俄之腦》,繼續反盧卡申科的境外串連,沒想到卻意外遭到白俄特工以劫機的手段把他送回祖國受審。
也正是因為立陶宛這些發揚崇高價值的作為,讓國內自由因為總統的保守作風日趨緊縮的波蘭自由派媒體《選舉報》在去年白俄發生動盪時都發出感嘆,認為立陶宛已經取代了波蘭在歐盟東向戰略的地位。也有評論家認為立陶宛之後還有機會在東歐的外交棋局中扮演更大的角色,在歐盟內也更敢發聲。但沒有想到立陶宛的雄心不止於在歐洲,現在還將自己國家的影響力投射到了歐亞大陸另一邊的亞洲。
那麼這麼大膽,直接允許有台灣兩字的代表處成立會不會讓立陶宛遭到中共的報復呢? 首先立陶宛本身生活水準頗高,人均GDP已經達到2萬美元左右,也沒有吸收太多的中共投資,雙方的貿易量也不大(2020年雙方的貿易總額為22億美元左右)。因此中共並無類似對付澳洲的經濟槓桿可以用來報復,也很難靠臨時砸錢來誘使該國回心轉意來複製類似今年二月台灣在圭亞那的代表處臨時被取消的反攻。而立陶宛一直都運行良好的民主體制也讓中共難以在短時間內,靠威脅利誘來逼迫該國政治人物忽然改變決定,所以到目前為止只有國台辦的發言朱鳳蓮在社交媒體上出聲譴責,警報立陶宛要謹守「一個中國」原則,不要向台獨勢力發出錯誤訊號。
另一種報復的手段是和立陶宛斷交,但在中共和歐盟關係已經十分緊張的今天,這個選項恐怕只有反效果,加深歐盟國家對中共的反感,也讓它更難靠拉攏歐洲盟友來制衡美國(美國國務院東亞及太平洋事務局以發推文讚揚此代表處的設定),因此這個可能性也不大。所以中共剩下的選項其實很有限,也許會以某種形式的外交制裁,頂多配上一些影響不大的貿易制裁來表達其不滿。
對台灣來說,也是個很好的機會和不顧忌中共臉色的相對富裕小型國家發展出更深也更廣泛的關係,來證明熱愛自由的人們不只在危難時可以互相照顧,在平時也能靠發展經貿、文化、教育等的雙邊關係來讓兩方都獲益,並吸引更多類似條件的國家跟隨立陶宛的腳步,向台灣伸出友誼之手。在中共的戰狼外交日益惹人反感,一帶一路被證明華而不實,疫苗外交也開始露出破綻的現在,絕對是台灣爭取更多國際友人,發展準官方外交關係的最好時機。
●作者:趙君朔/紐約大學政治學博士候選人、時事評論員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