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越來越多跨國銜轉生回國,面臨文化差異和語言隔閡的雙重考驗,讓他們難以跟當地教育和生活接軌。有2位出生於越南的跨國銜轉生,年紀輕輕,就將自己的故事拍成微電影,讓大家一窺他們回台的生活。
其中一名銜轉生名為葉家明,父親為華僑,母親為越南人,他在越南出生、成長,8歲時跟著家人來到臺灣,從國小一年級讀起;另一位跨國銜轉生呂宜昌,父親是臺灣人,母親是越南人,他在臺灣出生、2歲多時回到越南,直到11歲轉學到臺灣後,從國小四年級讀起,兩位同學都經歷了一段文化適應過渡期。他們都因語言隔閡而無法融入校園學習生活,輔導老師楊珍美從旁協助,讓他們增加對中文學習的興趣。同時間與政治大學的社區責任計畫結合,分別由來自越南的黃素娥老師及馬來西亞的紀月慧老師從旁加強華語正音課程。
葉家明已順利融入學校生活,更發揮藝術及繪畫的興趣。呂宜昌則透過桌遊,開拓更多與同學交流的機會,同時透過拍攝微電影的移民署築夢計畫,讓兩人開啟對攝影、影片剪輯的興趣,漸漸喜愛在鏡頭前表演,帶給人歡樂。
所謂「跨國銜轉生」,指的是居留國外或大陸地區而回臺就學的新住民子女,在父或母一方之原生地受教育一段時間,再回到臺灣受教育所發生的學習落差、生活適應或文化差異的現象;「跨國銜轉生」是當今臺灣社會需要被協助的青少年族群,亟需建立家庭、學校及社會等多方面的支持系統。
本次移民署第7屆新住民及其子女築夢計畫,就凸顯了這個現象。2位跨國銜轉生透過拍攝微電影,記錄了他們在臺灣求學及生活上的適應過程,讓更多人認識跨國銜轉生在臺灣克服生活及學習挑戰的過程,並給予支持。該部微電影發表會已在7月18日(週日)下午3時至5時於東南亞主題書店燦爛時光的FACEBOOK粉絲專頁透過Google Meet連結方式播映。
移民署臺北市服務站主任蘇慧雯表示,移民署為新住民及其子女提供多項培力活動,透過參與「新住民及其子女築夢計畫」,在過程中發揮創造力,培養未來可能性。移民署從旁培力「新二代」築夢,希望成為最可靠的後盾。移民署各項培力計畫訊息,於內政部移民署全球資訊網「新住民照顧服務」專區可參閱利用。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葉家明已順利融入學校生活,更發揮藝術及繪畫的興趣。呂宜昌則透過桌遊,開拓更多與同學交流的機會,同時透過拍攝微電影的移民署築夢計畫,讓兩人開啟對攝影、影片剪輯的興趣,漸漸喜愛在鏡頭前表演,帶給人歡樂。
所謂「跨國銜轉生」,指的是居留國外或大陸地區而回臺就學的新住民子女,在父或母一方之原生地受教育一段時間,再回到臺灣受教育所發生的學習落差、生活適應或文化差異的現象;「跨國銜轉生」是當今臺灣社會需要被協助的青少年族群,亟需建立家庭、學校及社會等多方面的支持系統。
本次移民署第7屆新住民及其子女築夢計畫,就凸顯了這個現象。2位跨國銜轉生透過拍攝微電影,記錄了他們在臺灣求學及生活上的適應過程,讓更多人認識跨國銜轉生在臺灣克服生活及學習挑戰的過程,並給予支持。該部微電影發表會已在7月18日(週日)下午3時至5時於東南亞主題書店燦爛時光的FACEBOOK粉絲專頁透過Google Meet連結方式播映。
移民署臺北市服務站主任蘇慧雯表示,移民署為新住民及其子女提供多項培力活動,透過參與「新住民及其子女築夢計畫」,在過程中發揮創造力,培養未來可能性。移民署從旁培力「新二代」築夢,希望成為最可靠的後盾。移民署各項培力計畫訊息,於內政部移民署全球資訊網「新住民照顧服務」專區可參閱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