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台北15日電)在中國官方提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說好中國故事對外宣傳之際,北京學者提醒,中國正面臨「外宣內宣化」的趨勢,不但宣傳訴說的對象不明,甚至出現被網路民粹情緒影響的情形。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聯合早報報導,中國國際關係學者儲殷14日在全球化智庫(CCG)所舉辦的「中國新敘事研討會」中指出,隨著民族自信心提升和宣傳方式改變,中國正形成一個奇怪的「外宣內宣化」現象。宣傳的對象不明,造成投入大量金錢做對外宣傳,但最後只在國內產生效果。

儲殷指出,對內和對外宣傳應該有兩套不同的標準,但「外宣內宣化」後,兩套標準變成了一套標準,出現「用內宣標準要求外宣,或在外宣傳播過程中,內宣的技術標準成為主打力量的情況。」

儲殷進一步指出,這個現象造成了宣傳對象混亂,例如中國外交官的發言,或是專家、學者講的中國故事,很難區分到底是說給國外受眾聽,還是說給國內受眾聽。

此外,儲殷提到,「外宣內宣化」同時也與網路、自媒體的發展結合,形成了外宣民粹化的趨勢,而一些專家、外交人員,為迎合這些情緒而降低專業標準,最終使得這些對外宣傳策略被國內網路情緒影響與控制。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5月31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要求,要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營造有利外部輿論環境,對外宣傳要塑造「可信、可愛、可敬」形象,被解讀為中國「戰狼」外宣風格可能轉向。

儲殷指出,中國並非不能採取鬥爭的姿態,但真正要去說服的不是戰鬥的對象,而是第三方,就如一場激烈的辯論比賽,從來都不是要駁倒對手,而是要通過辯論向聽眾、評審展現自己對問題的理解。

他說,任何唇槍舌劍的戰鬥環境中,能夠爭取到的第三方非常少,而「一個崛起中的大國,吃相和姿態是非常重要的」。

據報導,參與研討會的北京語言大學國別與區域研究院研究員壽慧生也對目前中國的大外宣策略提出質疑。

他指出,大外宣是把自身的意願強加於他人,這種情形下難以實現真正的國際傳播與交流。「大外宣導致了一種行政主導的自上而下模式,把外宣內宣化,實際上壓制了真正的交流和溝通。」(編輯:吳柏緯/翟思嘉)11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