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報》報導,移工在台灣的總人口約為70萬人,支撐起台灣許多重要產業及照護工作,然而現行的歧視性法律卻讓移工權益難以被保障。在台灣的外籍看護中以20多歲的年輕女性居多,遠漂至異鄉的她們在台灣談戀愛、懷孕生子是人之常情,卻可能因此陷入失業、不當解聘或無法負擔醫藥費等困境中。非營利組織《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將於7月20日發起募款活動協助懷孕移工媽媽,公關吳佳芊也與我們分享懷孕移工媽媽在台灣的現況及困境。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吳佳芊指出,懷孕移工首先會面對不當解聘的問題,根據《性別平等工作法》雇主不能以懷孕為由解僱移工,然而實際情況卻是,許多移工在懷孕後依然會立刻遭到不當解僱也申訴無門,且這樣的情形不論是受《勞基法》保障的廠工或家事類移工都會遇到。

移工懷孕後遭解聘失去工作,將使他們本就不易的經濟處境更加艱難。吳佳芊表示,多數移工來台灣都需負擔很大一筆仲介費,往往在工作前就已經累積一筆債務,他們又經常是家中經濟支柱,若因懷孕失業,不只自己生存面臨危機,遠在母國的家人也會陷入經濟窘境。在這樣的經濟壓力之下,失業的移工媽媽若沒有找到NGO團體即時求助,最後很可能為了生計而被迫逃跑打黑工,最後也將因失去合法身份沒辦法正常回到台灣合法的看護工或廠工聘僱管道中,而必須去做其他更被剝削的工作。

由於移工也有繳納健保,因此部分產檢及生產費用可以靠健保分擔,但產後康復期間的生活費、寶寶的奶粉、尿布錢等,仍是一筆不小的開銷;若寶寶不幸重症的話,醫療費用更是可觀。吳佳芊分享道,之前協會就曾安置過一名移工媽媽因寶寶早產,需要在醫院住比較久的時間並待在保溫箱中,這類情況即便在健保協助下仍對移工是很大的負擔。除了經濟困境外,許多移工會礙於身份問題或語言因素不敢去醫院做產檢,最後只能找上密醫或自己在公廁把寶寶生下來,讓母子的健康問題堪憂。

▲《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協助安置的移工爸媽與寶寶。(圖/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提供)
▲《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協助安置的移工爸媽與寶寶。(圖/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提供)
《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提供移工媽媽生產期間生活上的幫助,包括三餐與醫療照顧等,並在媽媽生產完後提供兩個月的康復期照顧並協助寶寶的安置,接著再幫移工轉換雇主重回職場。協會也會在寶寶出生後協助申請居留證件等事宜。

一般來說移工媽媽為了讓寶寶得到更好的照顧,會在寶寶出生三個月後將其送回母國給家人照顧;不過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寶寶跟媽媽都回不了家鄉,滯留時間拉長造成移工和協會的負擔都增大。此外,依照現行法規,移工轉換雇主時照理說寶寶也會跟著一起轉換出去,然而實際情況是移工媽媽不可能帶著寶寶一起工作,所以寶寶依舊會留在協會照顧,領不到政府任何補助,費用也多需靠協會幫忙,遇上疫情後由於滯留時間拉長,也造成協會出現資金缺口。

對於懷孕移工處境的改善,吳佳芊認為比起對寶寶照顧層面的保障,還是應該先回到完善懷孕移工的保障做起,從《性別平等工作法》開始落實,才能避免不斷有移工因懷孕被解僱而落入這些惡性循環中。

《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每年都有募資計畫,今年之所以把懷孕移工媽媽當作主軸,是因為遇上疫情後造成移工寶寶滯台,再加上疫情下移工能轉換工作的機會變少、先前又被勞動部禁止轉換雇主,種種因素讓今年協會遇到前來求助的移工媽媽人數增加,也讓協會人力和資金吃緊,因此決定於7月20日正式啟動募款活動。吳佳芊表示,「移工來台灣照顧我們的家人、支撐起台灣重要的產業,給予我們家的希望;如果他們想成家,我們也想集結社會的愛心給他們一個家的希望」。

▲《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推援助計劃。(圖/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提供)
▲《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推援助計劃。(圖/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