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所有掌握執政權的政治人物來說,每一場重大事件,是危機還是轉機,所取決的往往不是「說得多好」,而是「做了多少」。
相信許多人都有觀察到,自從疫情突破邊境管制,讓台灣陷入全國三級警戒以來,擁有醫療背景的台北市長柯文哲,包括直指中央疫苗準備不足,增調醫護人力支援,研判疫情升溫路徑,以及提出疫苗施打的超前部署,幾次出擊都成功讓柯聲勢一路看漲。
然而,這個趨勢最近兩週卻出現逆轉,柯市長的熱門關鍵字,從「超前部署」和「清零」,變成了「好心肝」、「禾馨」、「振興醫院」、「高嘉瑜」、「北農」和「台北畜產」,而這些關鍵字的背後都指向同一件事,就是疫苗施打的亂象。
短短一個多月來,柯文哲從快速累積好評到加速累積負評,最重要的轉折點,看來就是疫苗。事實上,台北市政府的疫苗施打政策,從公共治理的角度來看,確實出現了四大錯誤:
第一,並未如同當初所宣稱的,做足疫苗施打的超前部署。
柯市長在本土疫情剛升溫時,確實憑藉著過去的醫療專業指出了許多關鍵,特別是台灣缺乏疫苗這點,最後也讓中央不得不承認缺失。
但大家也知道,疫苗從購入到施打,不只中央要努力,一旦疫苗到貨,地方政府也須確保疫苗儘速順利地施打在最需要的人身上。
關於這點,台北市也確實率先於6/2公佈了「大量疫苗快打計畫」,計畫內容包括「與39家合約醫院協作擴大施打」、「增加服務據點」、「設立大型接種站」和「機動施打」,也都大獲好評。
問題是,當疫苗抵台後,台北市疫苗施打的各種亂象,反而凸顯了柯市府並未依照這項計畫施打。
舉例來說,如果有事先與39家合約醫院建立完善的協作機制,怎麼會一再出現「特定診所疫苗數量一再增加」、「施打名單並非優先對象」的亂象?
同樣的,疫苗剛開打的幾天所爆發的「大排長龍群聚」和「長者烈日曝曬」亂象,凸顯了當初的「機動施打」和「大型接種站」並未有效實施。結果,說好的啟用「台北小巨蛋」沒有下文,反而是「高雄小巨蛋」變身成疫苗接種站廣受好評。
台北市放著好好的計畫不用,造成一堆疫苗亂象,招致民怨與批評,真的該怪自己。
第二,對疫苗施打設置錯誤的KPI。
沒有照著自己的計畫落實超前部署,第一線的施打現場當然就會出現更多混亂和拖延,台北市衛生局也會更加疲於奔命。
當第一線陷入忙亂,該做的是調整步伐及好好把關,但柯市長卻反其道而行,用一紙「疫苗限期打完」的命令,把原本應該扮演嚴格把關角色的衛生局,變成急著到處加送疫苗的推銷員。
無論柯市長當初的考量為何,正是因為「限期打完」這項錯誤的KPI,讓關說與特權也藉此找到了突破口,而釀成一系列的特權疫苗災情。
換句話說,如果當初北市府選擇的是加強名單查對,而不是要求限期打完,那麼當好心肝診所給出不當名單,或是立委高嘉瑜一再「轉知」禾馨診所增加疫苗的要求時,衛生局就不會因為基於時間壓力而一再放行,而是審核名單後給予正確數量,特權疫苗的災情也不如眼前這般嚴重。
第三,錯把疫苗當萬靈丹,北農新戰略恐落空。
除了錯誤的「限期打完」KPI,柯市長的另一個錯誤,就是在台北農產公司爆發群聚感染後,宣布對相關的4千人採取「用疫苗取代快篩」的新戰略。
我們姑且先不論北農4千人是否符合施打順序,即便讓他們都儘速接種疫苗,最快也要14-20天後才會產生六成保護力。在此同時,台北市政府並不打算休市,如果不先做疫調,如何掌握這段期間這4千人還可能接觸多少人?
最矛盾的是,近來喊出要靠「精準疫調」來達成「社區清零」的,正是柯市長自己。如今面對該優先清零的北農,卻又捨棄精準疫調,讓人無法理解台北市政府對於疫調、篩檢和疫苗的整體想法究竟為何。
第四,未確實檢討疫苗政策錯誤,想繼續靠政治發言挽回頹勢。
從中央到地方,防疫措施當然出現過各種疏失,站在民眾的立場,除了希望看到錯誤被明確指出,更期待的是政府儘速調整作法,讓整體防疫更加完善。
上述北市的各種疫苗政策缺失也是同樣道理,畢竟目前主要開打的,只是日本捐贈的124萬劑AZ疫苗。這些缺失要是不儘速解決,當美國捐贈的250萬劑莫德納疫苗及日本追加捐贈的100萬劑AZ疫苗陸續開打,問題恐怕也將成倍擴大。
然而,柯市長選擇的並非停下來思考調整,而是將一切錯誤都歸咎他人,甚至揚言「再搞我就慢兩天打」,讓人更加看不懂,無論錯在何方,代價最後卻要台北市民承擔,究竟是何道理。
還是那句話,掌握執政權的政治人物,比起政治攻防和行銷包裝,真正的關鍵還是實際的作為。比起政治罵戰滿天飛,民眾更期待看到的是從中央到地方的通力合作,才能使疫情早日獲得足夠的控制,讓民眾回歸正常生活。
●作者:李兆立/政治工作者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