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民主洪流當中,有許多歷史事件在我們心中,當新聞變成我們接受資訊的來源,蘋果日報在6月24日香港發行最後一刊,代表著新聞力量不再公平,當憤怒的香港人用行動在2018年的時候不讓蘋果日報倒下,眼看著黎智英二次被捕,多位報社人員陸續監禁,到陸續釋放後宣布蘋果日報停刊,香港人淚流走上街頭買報紙,那怕97年的中英聯合聲明是保障了新聞自由,但面對中共暴政,有何自由可言?台灣的民主監督在解嚴後更是百花齊放。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什麼以香港蘋果日報為開頭,因為在香港人心中那是監督的唯一力量,民主監督的第四權,即是新聞自由,在6月19日晚上,國際橋牌社因為疫情的關係改為線上的首映會,線上約有一千多人上線購買序號參與,大概也是台灣首次採取的方式,參與的人無不對當天播出的第一集與片中精華驚嘆不已。那既是熟悉又陌生的年代,當新聞百花齊放,台灣開始嘗試著如CNN的評論型的新聞節目,那九零年代的台灣不也是你我的記憶,更多人在當時選定了所謂的藍綠立場。

從監督國際局勢到政府措施,在第四台興起、新聞台開放的1990~1996年可以說比連戲劇還要精彩,那是台灣民主重要的一頁,很多三十歲到四十歲左右的台灣人,看到後新聞事件慢慢的回到腦海當中,讓我們享受著自由而刺激的民主課程,不管是黑金政治、派系政治、國共密通、國際態度….九六年台海飛彈危機,都重擊著當時的父執輩剛從解嚴中釋放出,選擇保守還是獨立的思維劃分,那一頁的台灣歷史,在香港蘋果日報停刊的當下,喚醒著我們對自由是可貴的,輿論是可貴的、監督政府更是可貴的。

筆者從大學時期參與社會運動、到最後在社運圈工作、輾轉到媒體工作、參選(落選)立委,這段過程隨著年紀,到看遍政治背後的角力,華麗的政治語言背後更多的是自私的權力企圖,看國際橋牌社第二季拍攝的細膩度,讓人相當的驚豔,畢竟台灣媒體長期講求效率、擴大市場、獲利,早就忘記媒體扮演的角色,當長壽劇的成本越壓越低,要符合電視台成本可以轉化為廣告獲利,就這樣低成本製作的餵養著消費者的我們,原因是電視台真的多到稀釋了廣告獲利,而國際橋牌社第二季做到了所謂的「質感」。

獲利成為基本要素,而且政府的影視預算長期被把持,當時不就是要學韓國,利用文化軟實力成功將韓國產業推向世界,也確實在2005年開始造就了韓國不斷興盛的影視產業,讓韓國的經濟成長更是大幅度地往前,而台灣的影視產業卻只是喊喊口號、產業鍊也沒有真的形成,人為因素大於環境因素,畢竟「錢」可以讓品質被妥協,政府監督也難以透澈,在首映會中聽到汪怡昕製作人,無奈的表示,平台(電視媒體)的價格根本是賠本,剩下國際性的OTT平台也遇到「中國」的政治現實,所以第二季的上架似乎是遙遙無期,更不用說第三季、第四季。

發現很多的線上首映參與者無不感到遺憾,作為消費者我們期待新聞乾淨監督,更希望戲劇是讓人看得下去,去認識我們台灣那一段段破碎的新聞記憶,到今天的影響是什麼?在看到蘋果日報在香港停刊,香港人連最後的民主火苗都硬生生的被熄滅,不免讓人擔心這種政治的職人類戲劇,也硬生生地在市場消失,台灣的每段新聞歷史都應該在這時候被喚醒,少者能認識;長者能記取。

 

●作者:張銘祐/政治評論員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 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