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深受本土疫情蔓延威脅,加上疫苗部署不及,不僅讓蔡政府飽受抨擊,國民黨人士也趁勢宣傳中國疫苗,中國政府更數度接球,表態願意幫忙,正是國共合作拉攏台灣民心的大好時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奇怪的是,本來可以趁機得分的中國,不僅沒有繼續扮演「太陽」對台灣送暖,反而在「同島一命,共抗疫情」的時刻再度派出大量軍機擾台,狠狠當了一次「北風」,不僅讓台灣人更加心寒,也讓國民黨原本想定的「疫苗救命第一,政治卡關退散」的兩岸劇本演不下去。

站在中國的角度,這原本是送分題,現在卻答成失分題。習近平到底在想什麼?

首先,要搞清楚中國的思維,就要先弄清楚習政權的主旋律。

2018年推動修憲以確立永久執政的習近平,必須在台港澳議題上有清楚的歷史定位,才能更強固「習王朝」的正當性。然而,台港過去幾年的發展並不如習的意,追求民主和自決的浪潮一波波襲來,反而與北京漸行漸遠。

因此,習近平在判斷台港對中國的經濟依賴格局不變,甚至持續深化後,2019年習近平開始收緊台港政策,一手對台灣喊出「一個中國就是一國兩制」,另一手對香港祭出「送中條例」。即便後來引發了台港的強力反彈,習近平仍堅持路線,繼續加壓。

後來我們看到,香港在短短兩年內就出現民主法治和自治程度的快速下降,大量民主派遭到拘捕或流亡。例如,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被用數條罪名下獄,律師更預測「恐難出獄」。即便國際社會曾大聲譴責中國在香港的鎮壓暴行,也出現大量的資金及外企逃亡潮,中國也未曾停手,反而一拳比一拳更重。

同樣的,即便北京的出手激發了「抗中保台」的浪潮,讓原本連任之路被看衰的蔡英文,反而以817萬的歷史新高得票「逆轉勝」,也讓台灣民心對中國的好感降至新低點,北京依舊沒有鬆手的跡象。

尤其,台灣大選後沒多久,來自中國武漢的COVID-19疫情大爆發,不僅在全球激起一波強烈的「反中」潮,更讓當時成功防疫的台灣人更有自信,也更堅定要踏上一條與中國分道揚鑣的道路。

結果,北京想到的解方,不是回頭嘗試扮演太陽,而是在2020年下半年台美關係開始大幅升溫之際,開始派出大量軍機擾台。

持續加壓到台港屈服,當地民眾的感受是次要考量,這就是習政權的主旋律。

當然,在這樣的主旋律下,中國確實也沒有完全放棄「棒子與胡蘿蔔」的策略,所以除了軍機擾台和對美日歐澳的友台言行,以近乎叫囂辱罵的方式進行高分貝抗議,中國其實也曾挑選了一些經濟或民生議題,對台灣進行拉攏。

例如,2020年蔡英文520連任前夕,中國公布了第三波「惠台措施」,以及最近的中國疫苗議題。強力壓迫為主,施恩懷柔為輔,就是習政權的對台方針。

然而,從近幾次的施恩懷柔看來,北京對台灣的耐心並不多,一旦手段沒有立即見效,就會急切地切回主旋律繼續加壓。

這次的疫苗題,雖然沒有立即見效,但如果台灣的國際疫苗採購持續受阻,國產疫苗的成效也尚未明朗,中國還是大有得分空間,繼續與國民黨聯手以「不要用政治阻擋疫苗救人」的基調,讓蔡政府進退維谷。但北京看來還是等不及議題發酵,再度使出軍機的老招,也再度幫了蔡政府一把。

所以中國的急切到底從何而來?

長期的急切,來自於習政權要追求的歷史地位及永續執政正當性,但國際局勢和台灣政局的發展似乎都跟中國唱反調,從美日歐澳去年以來對台的頻送秋波,今年以來的幾大國際峰會,更數度罕見地明確表示對台海安全的關切,時間似乎越來越不站在中國這一邊。

眼前的急切,是中國再度受到疫情再起,尤其重災區廣東,同時受到Delta變種病毒和台山核電廠核外洩的夾擊,亟需一個轉移壓力的題材。既然台灣未對中國疫苗買單,就乾脆回頭用共機擾台來加壓,藉此順便宣洩一下自己內部的壓力。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即便中國不斷施壓,其實還是會小心翼翼地擦邊球,並不會真正引爆衝突。畢竟今年就要召開20大,習政權得給出一張穩妥的成績單,以免有個什麼閃失,給其他虎視眈眈的國內勢力借題發揮的機會。

對習近平來說,失了台灣民心不要緊,沒在國內失分,才是最根本的算盤。看懂了這些,台灣人可以專心對付疫情即可,不用隨著中國出招起舞。

 

●作者:李兆立/政治工作者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