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突破1.2萬人,國內進入施打疫苗的抗疫下半場,國人除了好奇全台防疫三級警戒是否能順利在6月28日降級外,也有民眾針對新冠肺炎是否會有呼吸道以外症狀產生疑慮,由全台住院醫師組成的團隊「實證醫學救台灣」對此也整理了一篇四月底發布的系統性回顧研究,指出病毒在人體可能會有下列6種類型的病症。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新冠肺炎本土感染爆發,5月15日至6月17日累計確診12297例。(圖/NOWnews製表)
▲新冠肺炎本土感染爆發,5月15日至6月17日累計確診12297例。(圖/NOWnews製表)
肺部與呼吸道

肺部是新冠肺炎病毒密度最高、最主要侵犯的器官。罹患新冠肺炎後最常見的病理學即是瀰漫性的肺泡損傷,造成氣體交換受到阻擋。在大部分的案例中氣體交換的影響會在約6個月內恢復,越早開始治療,恢復的狀況就越好。但在症狀出現的第一週急性期是最關鍵的治療介入時期,若治療一周後仍無改善,代表疾病的預後較不理想。此外,在症狀出現約一周左右,可能導致呼吸功能的急遽變化,甚至可能導致入住加護病房。

凝血功能

新冠肺炎將會導致患者的凝血功能異常,導致高凝血狀態病容易形成血栓。幾乎所有患者都會形成肺部內皮細胞的受損以及血栓栓塞性疾病。

腸胃道

相較之下,新冠肺炎對於腸胃道的影響較為少見,但仍有少數患者會出現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

▲高端疫苗昨(10)日宣佈二期解盲成功,將申請EUA授權,對此,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則表示,「數字算是合理且符合預期的,不要關起門來自嗨」。(示意圖/取自pixabay)
▲疫苗施打成為目前台灣抗疫的關鍵。(示意圖/取自pixabay)
神經系統

約有10%左右的病例會發現輕度的腦膜炎或腦炎,也可以解釋為何部分重症患者會產生神經學症狀與精神狀態的感變。然而,患者從急性期恢復,且體內病毒量也消失之後,仍會產生數週到數個月的後遺症,包含疲勞、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嗅覺喪失等,被稱為「新冠後症候群」。

皮膚

皮膚病變主要發生在無症狀至輕度疾病的年輕患者中,並且表現出廣泛的臨床表現,包括皮膚紅疹、蕁麻疹、水泡和像其他病毒性疾病一樣的青斑樣皮疹。皮膚相關症狀會隨著感染的恢復而消失。

腎臟

部分患者會有腎衰竭以及急性腎小管壞死等症狀,但亦有研究指出患者死後的腎臟解剖中並無明顯的發現。

▲目前國內已累計460例死亡案例,對此,身心科醫師黃偉俐提醒大家,雖然確診數與死亡數都已下降,但「無症狀、傳染力強,還不自知的感染者」還是要特別小心。(圖/NOWnews資料照片)
▲疫情尚未平息,全台民眾仍得盡速施打疫苗,持續把關自身健康。(圖/NOWnews資料照片)
至於近日確診數趨緩,國人關注6月28日是否能順利降級,衛福部疾管署長周志浩表示全球疫情仍嚴峻,病毒變異株快速傳播,因此邊境還是要嚴管;國內疫情雖有趨緩,但目前三級警戒還是必須要維持,並呼籲能施打疫苗的國人盡速施打。(編輯:楊智傑)

【本文資料來源由 實證醫學救台灣 團隊授權轉載,非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NOWnews 今日新聞】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加強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國外入境後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請撥打「1922」專線,或「0800-001922」,並依指示配戴口罩儘速就醫,同時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以利及時診斷及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