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疫苗廠高端疫苗今(10)日發布重大訊息,宣布國產新冠疫苗二期臨床試驗已經解盲成功,除將向衛福部食藥署申請EUA緊急使用授權外,也打算向歐盟藥物管理局(EMA)及其他藥證主管機關諮詢及申請第三期臨床試驗。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大多數民眾來說,或許很難理解今日高端疫苗記者會內容,尤其是臨床試驗還要分成不同期數,以及其各自代表的意義。再加上今日食藥署公布的新冠疫苗EUA審查標準,《NOWnews今日新聞》為你整理相關的疑問。

簡單來說,不管是疫苗也好、藥物也罷,在研發的初期通常都是進行藥物的研究以及動物毒理試驗等在實驗室進行的工作,因此,除了藥廠會獨力研發外,也可能會委託研究機構或學術研究單位進行。

隨著藥物開發到了一定階段,就必須進入臨床試驗的環節。也就是透過實際的人體試驗,來衡量藥品的劑量、安全性及有效性。一般說來,新藥物的臨床試驗通常分成一至四期,其中一至三期是上市前申請「新藥查驗登記」(New drug application, NDA)所需,也就是說,新藥品在上市前,是「必須」經過並完成三期臨床試驗的。

關於臨床試驗分期

一般來說,第一期臨床試驗(PHASE I)的目的,在於觀察藥物對人體之安全性與藥理作用,目的在於確定藥品的安全性及劑量。在這個階段,一般測試對象大概20到50人。

到了第二期臨床試驗(PHASE II),測試的對象就會擴大為50至300人左右,主要測試目的在於評估不同的劑量,對病患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但二期臨床試驗的「有效性」這個環節,主要的證據在於受試者血液中的劑量或血清中和抗體濃度,而非實際施打後對病毒的整體保護力及重症保護力。

為了試驗的可信度,利用統計科學來嚴謹評估其臨床療效與安全性。參與臨床試驗的病人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試驗組給予研究之新藥,而對照組為已上市之藥物作比較,視情況亦可服用無藥效之佐劑當對照(安慰劑)組。

在經過一期及二期臨床後,基本上可以確定藥物的安全性及劑量後,才開始第三期臨床試驗,用以驗證藥物的藥效或疫苗的整體保護力與重症保護力。換句話說,一直到第三期臨床試驗前,藥物及疫苗的藥效,基本上都沒有確切科學且客觀的數據。

高端的二期臨床結果

依高端疫苗今日提供的資料顯示,該公司二期臨床試驗採用「雙盲試驗」,也就是說不管是受試者或是負責施打疫苗的醫護人員,都不知道施打的藥劑是試驗中的疫苗,或是安慰劑。只有等到「解盲」,才能統整資料,證實其結果。

在高端提供的二期臨床試驗結果中,可以大略分成兩個部分,一是該新冠疫苗的安全性評估、一是該疫苗的主要免疫生成性評估。也就是說,高端新冠疫苗在二期臨床試驗之中,要驗證其注射到人體後,是否會產生各種不良反應,以及注射後,受試者的體內是否會生成免疫的主要成分與成分的濃度,以此來證實其有效性。

在不良反應方面,依高端提供的資料顯示,主要包括了疲倦、肌肉痠痛、頭痛、腹瀉等,大致不會為受試者帶來很嚴重的不適感。而在有效性方面,高端的資料中顯示,有99.8%的的受試者,都在體內生成了免疫物質。而免疫物質的濃度也都達到了相當的水準。

歐美各國的EUA標準

所謂的緊急使用授權(EUA),簡單來說就是在疫情緊急的情況下,在「不影響藥品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前提下,盡量簡化、加速相關的藥品申請核准使用的流程。

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2020年10月公布的新冠疫苗EUA門檻來說,疫苗都必須完成一期及二期臨床試驗,且必須完成三期臨床試驗的期中數據分析,條件二則是必須至少3000名受試者完成完全接種,並持續追蹤2個月以上,再提出期中報告證明申請疫苗有50%以上的保護力,同時還要有接種安慰劑的對照組至少出現5名重症案例為佐證。滿足了這些條件,FDA才會進行EUA的審查。

在這樣的標準上,很明顯高端新冠疫苗是不符合的,因此高端疫苗才在今日記者會中表示,該公司將盡速向歐盟EMA及其他國際藥證主管機關諮詢及申請第三期臨床試驗,以取得疫苗常規藥證以及國際認證為目標。

食藥署的EUA標準

衛福部食藥署今日也公布了針對新冠疫苗申請EUA的標準,並強調該標準是由國內臨床、統計、藥毒理、製造研發及公衛等相關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過去近一年來多次會議討論,並由食藥署綜整專家意見後訂出。

其中,在安全性方面,食藥署要求臨床試驗受試者至少3000人,接種最後一劑疫苗後至少追蹤1個月,且所有受試者於接種最後一劑疫苗後追蹤時間中位數至2個月的累積安全性資料,並須包含65歲以上特殊族群的試驗結果。

至於在有效性方面,食藥署則是以免疫橋接(immune-bridging)方式,來衡量國產新冠疫苗的免疫原性,也就是接種疫苗後體內中和抗體多寡作為評估疫苗是否有效的標準。並且以英國的AZ疫苗做為對照組,比較國產疫苗施打後的免疫原性。

免疫橋接又是什麼?

食藥署表示,5月初專家會上研商,以免疫橋接(immuno-bridging)方式,採用免疫原性(中和抗體)作為替代療效指標,衡量國產疫苗誘發產生的免疫原性結果是否與國人接種國外已核准EUA的疫苗相當,作為支持國產疫苗療效的佐證。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日也公開表示,免疫橋接方式WHO有提出,歐盟和韓國都也表示贊同態度,我國去年訂定EUA時就採用免疫橋接的方式做。

簡單來說,所謂的「免疫橋接」就是以二期臨床試驗的結果,來檢視受試者體內血清抗體濃度的表現,並藉以「推論」保護力的關聯性(correlates of protection,CoP)。目的在於擴大及加速目前尚未獲得各國EUA疫苗上市的可能性。

而陳時中提到的WHO及歐盟、韓國等贊同意見,則是5月26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召開了一場全球視訊會議,會中,包括歐盟與南韓代表發言表示,樂見CoP能夠取代傳統三期臨床成為各國EUA核准的依據。

但事實上,會中也有不少專家學者持反對意見,他們的論點在於,CoP只能「推論」疫苗有效性,傳統第三期人體臨床試驗的目的就是要確保疫苗的安全性與有效性,只有CoP,顯然無法確保疫苗最重要的有效性。

而會中發言贊同的歐盟及南韓代表,也不能代表歐盟EMA及南韓藥證主管機關對於核准疫苗EUA的官方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