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COVID-19從去年2019年12月爆發至今,全球面臨了非常嚴峻的一個疫情考驗,但台灣因為處理迅速,有效地減少了大流行的風險。但是好景不常, 卻在今年五月COVID-19疫情突然再次升溫,造成人們第二度的恐懼與驁慌。第二次的爆發,來得又急又快速, 病毒的傳染瞬間進到了社區, 進到了校園, 進到了家庭……讓人們出現比去年更大的恐懼與害怕,短短幾個星期,死亡人數標高,讓人們更不知所措,造成全台灣人民更大的身心衝擊,這個衝擊已經不只是身體被感染,被隔離,被送進負壓加護病房……這個衝擊造成的心理壓力遠勝於去年的恐懼與無望,因為我們要面對的是這些看不見的病毒,防不勝防的病毒,以及這種極快速傳播的病毒,這已經不再是我們傾全力防堵能夠解決的問題了!
疫情衝擊心理 所有人都需要專業協助與關心
面對疫情,正確的感染管控措施是絕對必要的,在同時面對嚴峻的疫情下,不管是確診者或疑似確診者,或其親人或朋友,甚至治療者……大家的心理層面都會出現非常大的衝擊。從被隔離者的污名化,罪惡感,工作學業影響,家庭影響,經濟影響,甚至造成家人,親人,朋友的衝突,亦或是面對病重後的死亡與失落,種種心理層面的問題,都極需要專業人員的協助與關心。
精神科醫師提7項因應策略
面對疫情期間的身心壓力, 我們建議民眾
1.最好能夠遵從政府及專家的防疫措施,這病毒已經不再是去年一無所知的病毒,科學的研究以及一年多來全世界的研究數據, 已經告訴我們如何去防範及應對処理這個病毒,所以我們絕對要有信心去相信科學與專業。切勿傳遞錯誤的訊息,散發恐怖的資訊。
2.同時要給予周遭親人同事朋友, 不管是確診者或疑似確診者, 更多的同理心與支持,而不是互相懷疑與指責
3.正向思考可以減少憂鬱與焦慮。 比如運用轉念的思考讓孩子更了解真正上學的重要性,及與同學相處的可貴
4.一定要維持正常的作息,足夠的營養與運動。 更重要的是充足的睡眠,才能有足夠的免疫力對付多變的病毒。 千萬不要因為停課或在家上班而延後睡眠也延後起床時間, 生活作息大亂。
5.此外充足的睡眠及正常的作息更能夠減少焦慮及憂鬱的產生。
6.減低焦慮或憂鬱心情,可以適度地減少觀看COVID-19相關重複新聞報導。轉而做一些平常比較喜歡的事情, 比如聽一些好聽的音樂, 或者是看一本喜歡的書籍, 甚至在家做瑜伽也有適度的運動效果,同時亦可減緩焦慮憂鬱情緒。
7.如果發現心情出現較大波動,如焦慮,恐慌,心悸,同時也出現失眠等等症狀,且一週超過三天以上的失眠,則建議應該尋求精神科,身心科,或心理師的專業協助。
希望大家能夠維持最好的身心狀況,一起共同面對COVID-19的挑戰 !
(文章授權提供/林口長庚醫院精神部部主任黃玉書醫師)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COVID- 19疫情身心影響 精神科醫師提7項因應策略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面對疫情,正確的感染管控措施是絕對必要的,在同時面對嚴峻的疫情下,不管是確診者或疑似確診者,或其親人或朋友,甚至治療者……大家的心理層面都會出現非常大的衝擊。從被隔離者的污名化,罪惡感,工作學業影響,家庭影響,經濟影響,甚至造成家人,親人,朋友的衝突,亦或是面對病重後的死亡與失落,種種心理層面的問題,都極需要專業人員的協助與關心。
精神科醫師提7項因應策略
面對疫情期間的身心壓力, 我們建議民眾
1.最好能夠遵從政府及專家的防疫措施,這病毒已經不再是去年一無所知的病毒,科學的研究以及一年多來全世界的研究數據, 已經告訴我們如何去防範及應對処理這個病毒,所以我們絕對要有信心去相信科學與專業。切勿傳遞錯誤的訊息,散發恐怖的資訊。
2.同時要給予周遭親人同事朋友, 不管是確診者或疑似確診者, 更多的同理心與支持,而不是互相懷疑與指責
3.正向思考可以減少憂鬱與焦慮。 比如運用轉念的思考讓孩子更了解真正上學的重要性,及與同學相處的可貴
4.一定要維持正常的作息,足夠的營養與運動。 更重要的是充足的睡眠,才能有足夠的免疫力對付多變的病毒。 千萬不要因為停課或在家上班而延後睡眠也延後起床時間, 生活作息大亂。
5.此外充足的睡眠及正常的作息更能夠減少焦慮及憂鬱的產生。
6.減低焦慮或憂鬱心情,可以適度地減少觀看COVID-19相關重複新聞報導。轉而做一些平常比較喜歡的事情, 比如聽一些好聽的音樂, 或者是看一本喜歡的書籍, 甚至在家做瑜伽也有適度的運動效果,同時亦可減緩焦慮憂鬱情緒。
7.如果發現心情出現較大波動,如焦慮,恐慌,心悸,同時也出現失眠等等症狀,且一週超過三天以上的失眠,則建議應該尋求精神科,身心科,或心理師的專業協助。
希望大家能夠維持最好的身心狀況,一起共同面對COVID-19的挑戰 !
(文章授權提供/林口長庚醫院精神部部主任黃玉書醫師)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COVID- 19疫情身心影響 精神科醫師提7項因應策略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