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23日,中國大陸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第4屆黃河石林山地馬拉松百公里越野賽意外的搜救行動結束,參賽的172人中有21人遇難,其中不乏越野跑的高手,結果讓人震驚。事情何以致此,台灣越野跑好手周青,也對此提出自己的看法。
黃河石林山地馬拉松坡陡彎急、地勢崎嶇,並不好行進,屬於難度頗高的越野跑賽事,本次參賽選手很多也是經驗老道的跑者了。比賽在22日開跑,但進行不到3小時就傳出意外。
當時在該越野賽高海拔賽段的20公里至31公里處,突然降下冰雹、凍雨,並伴有大風,氣溫驟降。突遇緊急情況,賽事組委會很快就收到現場有人已經無意識、口吐白沫的消息。玵在求救訊息發布2小時後,應急隊伍抵達CP2山頂,然後在下午2點宣布停賽。隔天早上9點,最後一名遇難者的遺體被找到,死亡人數來到21人。
關於這令人遺憾的結果,有一些疑點等待官方調查來解釋,但我們不禁要問這次的賽事為何在面對狀況時,難以第一時間做出處理;而這些經驗豐富的頂尖選手,為何很多人難以支撐到救援到達?這些問題周青在受訪時,也提出自己的觀點。
賽氣天氣預警為何沒有產生警告作用?
通常登山、越野活動的地點天氣變化大,因此有經驗的選手和主辦方都會先做好比賽當天的功課。本屆比賽開始前一天,就有參賽人員發現天氣有些陰沉,但最終這個異相並沒能被足夠重視。
對此周青表示,這次意外的天氣屬於極端情況,「就像墾丁突然來霸王寒流(他當時人正在墾丁比賽),所有人都是以夏季裝備為主,沒有人有經驗,即使預報看起來不妙,但出乎意料加上各種不好因素再一起才導致事故。」
另外周青也舉自己曾經逆走北一段的經驗為例,指出天氣預報儘管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山區天氣難以捉摸,難以想像的突發狀況很可能說來就來,因此不可能完全依賴這個來避免災難。
參賽者疑似裝備不全,跑者在取捨上有出現問題嗎?賽道和補給站是否設置合理?
根據對岸媒體報導,大會官方有列出一套參賽「建議」裝備清單,裏頭有包括衝鋒衣等保暖用品作為選項,但並沒有擺在強制攜帶清單之中。而根據倖存參賽者的說法,天氣驟變後、風大到只能抓地,就算披上保暖毯,仍幾乎冷到昏厥過去。無論選擇是否合理,這些「建議」裝備的缺失,似乎是這次意外如此嚴重的原因之一。
周青說,一些越野跑者會因為追求速度而放棄一些裝備,他們的想法是利用自己的速度快速橫越障礙,因此減輕重量是很正常的。「確實會(有這樣的情況)!頂尖跑者會追求極致輕量化,但這不能責怪他們,組委會本身要有風險管控,所以才需要列出強制裝備來要求選手遵守規範。」周青直言梁晶等好手當時應該想靠體能拚過去,但很可能因天氣太過惡劣迷思方向,所以體能跟體溫被消耗殆盡,才發生憾事。「選手出事,很大一部分是官方問題。」
照理來說,就算沒有必須裝備,若補給站設置得當,選手應該還是有機會撐到站點,獲得必要的幫助。但由於距離補給站遙遠,惡劣天氣又導致行徑速度緩慢,一些參賽者甚至到了晚上才到補給站,這也導致傷亡人數增加。
「補給點設置有很多因素,越野跑並不是像馬拉松一樣每隔幾公里就設一個點,而設的補給站也有區別,有的只是提供簡易補給,並沒有任何其他協助;而有的甚至只是為了方便打卡用。」由於地形、地勢等諸多考量,越野跑和一般路跑賽事設點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周青表示,這全都要看大會自身考量,而且每個補給站的功用也不同。
選手自救的重要性
這次賽事選手在上山後不久就出現惡劣天氣,當時很多人卡在CP2到CP3的爬升地段,也就是在海拔1500-2300之間,伴隨著冷風、冰雹、凍雨,進退兩難。當時就已經有很多跑者選擇放棄,而大會方接到求救訊息後,也隨即開始展開搜救。
但是由於被困者大部分是在20-31公里處,該區在補給點後只能採取步行,地貌複雜、通訊不佳,因此增加了白銀市消防救援支隊搜救的困難。救援人員只能徒步進入山區,並且試圖找到已失聯人員。
因此在救援趕到之前,這些跑者都只能自力救濟,有些人披上毯子、有些人抱再一起取暖,但都效果有限,體力透支加上渾身都濕透,讓冷風成為致命殺手。意志不清之下,跑者就很容易做出錯誤判斷。何況,在僅有有限裝備、而且天氣惡劣的情況下,白天對於體能和意志都是考驗,更不要說是酷寒、伸手難見五指的晚上。
周青認為,在山區越野行進一定會有風險,這和登山活動有一些差別,前者攜帶的是輕裝。遇到突發狀況時,很考驗選手當下的判斷和處理,而這需要長時間累積的經驗和能力。
設身處地的站在參賽者的角度,周青直言自己的想法恐怕也會和他們一樣,「我會可能也會選擇用體能拼過去,如果我身上跟他們一樣沒帶那些裝備的話。不是拚過去、就是提早撤退,這次出事的都是好手,他們就是沒撐去才發生憾事。」
「這些選手他們的忍耐力肯定都比常人好,推進的速度也比較快,可能發現問題嚴重時已經進退兩難了。」周青在訪談中提到,大會官方對於風險控管的缺失要付主要責任,不過也藉此機會提醒參加越野跑活動的人,一定要做好相關準備和評估。
主辦方經驗不足,反應速度太慢?
根據官方說法,22日12時參賽人員在微信群裡發布求救信息,14時舉辦方才叫停比賽。周青認為這樣的反應實在太慢了,在野外多浪費一分鐘都可能錯失黃金救援時間。
選手參加賽事,雖然自身也必須要有一定的觀念和自保能力,但大部分人是信任主辦單位,因此官方必須在賽事開始前就做好應付各種狀況的準備,但這次事件看起來顯然沒有做到。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時在該越野賽高海拔賽段的20公里至31公里處,突然降下冰雹、凍雨,並伴有大風,氣溫驟降。突遇緊急情況,賽事組委會很快就收到現場有人已經無意識、口吐白沫的消息。玵在求救訊息發布2小時後,應急隊伍抵達CP2山頂,然後在下午2點宣布停賽。隔天早上9點,最後一名遇難者的遺體被找到,死亡人數來到21人。
關於這令人遺憾的結果,有一些疑點等待官方調查來解釋,但我們不禁要問這次的賽事為何在面對狀況時,難以第一時間做出處理;而這些經驗豐富的頂尖選手,為何很多人難以支撐到救援到達?這些問題周青在受訪時,也提出自己的觀點。
賽氣天氣預警為何沒有產生警告作用?
通常登山、越野活動的地點天氣變化大,因此有經驗的選手和主辦方都會先做好比賽當天的功課。本屆比賽開始前一天,就有參賽人員發現天氣有些陰沉,但最終這個異相並沒能被足夠重視。
對此周青表示,這次意外的天氣屬於極端情況,「就像墾丁突然來霸王寒流(他當時人正在墾丁比賽),所有人都是以夏季裝備為主,沒有人有經驗,即使預報看起來不妙,但出乎意料加上各種不好因素再一起才導致事故。」
另外周青也舉自己曾經逆走北一段的經驗為例,指出天氣預報儘管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山區天氣難以捉摸,難以想像的突發狀況很可能說來就來,因此不可能完全依賴這個來避免災難。
參賽者疑似裝備不全,跑者在取捨上有出現問題嗎?賽道和補給站是否設置合理?
根據對岸媒體報導,大會官方有列出一套參賽「建議」裝備清單,裏頭有包括衝鋒衣等保暖用品作為選項,但並沒有擺在強制攜帶清單之中。而根據倖存參賽者的說法,天氣驟變後、風大到只能抓地,就算披上保暖毯,仍幾乎冷到昏厥過去。無論選擇是否合理,這些「建議」裝備的缺失,似乎是這次意外如此嚴重的原因之一。
周青說,一些越野跑者會因為追求速度而放棄一些裝備,他們的想法是利用自己的速度快速橫越障礙,因此減輕重量是很正常的。「確實會(有這樣的情況)!頂尖跑者會追求極致輕量化,但這不能責怪他們,組委會本身要有風險管控,所以才需要列出強制裝備來要求選手遵守規範。」周青直言梁晶等好手當時應該想靠體能拚過去,但很可能因天氣太過惡劣迷思方向,所以體能跟體溫被消耗殆盡,才發生憾事。「選手出事,很大一部分是官方問題。」
照理來說,就算沒有必須裝備,若補給站設置得當,選手應該還是有機會撐到站點,獲得必要的幫助。但由於距離補給站遙遠,惡劣天氣又導致行徑速度緩慢,一些參賽者甚至到了晚上才到補給站,這也導致傷亡人數增加。
「補給點設置有很多因素,越野跑並不是像馬拉松一樣每隔幾公里就設一個點,而設的補給站也有區別,有的只是提供簡易補給,並沒有任何其他協助;而有的甚至只是為了方便打卡用。」由於地形、地勢等諸多考量,越野跑和一般路跑賽事設點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周青表示,這全都要看大會自身考量,而且每個補給站的功用也不同。
選手自救的重要性
這次賽事選手在上山後不久就出現惡劣天氣,當時很多人卡在CP2到CP3的爬升地段,也就是在海拔1500-2300之間,伴隨著冷風、冰雹、凍雨,進退兩難。當時就已經有很多跑者選擇放棄,而大會方接到求救訊息後,也隨即開始展開搜救。
但是由於被困者大部分是在20-31公里處,該區在補給點後只能採取步行,地貌複雜、通訊不佳,因此增加了白銀市消防救援支隊搜救的困難。救援人員只能徒步進入山區,並且試圖找到已失聯人員。
因此在救援趕到之前,這些跑者都只能自力救濟,有些人披上毯子、有些人抱再一起取暖,但都效果有限,體力透支加上渾身都濕透,讓冷風成為致命殺手。意志不清之下,跑者就很容易做出錯誤判斷。何況,在僅有有限裝備、而且天氣惡劣的情況下,白天對於體能和意志都是考驗,更不要說是酷寒、伸手難見五指的晚上。
周青認為,在山區越野行進一定會有風險,這和登山活動有一些差別,前者攜帶的是輕裝。遇到突發狀況時,很考驗選手當下的判斷和處理,而這需要長時間累積的經驗和能力。
設身處地的站在參賽者的角度,周青直言自己的想法恐怕也會和他們一樣,「我會可能也會選擇用體能拼過去,如果我身上跟他們一樣沒帶那些裝備的話。不是拚過去、就是提早撤退,這次出事的都是好手,他們就是沒撐去才發生憾事。」
「這些選手他們的忍耐力肯定都比常人好,推進的速度也比較快,可能發現問題嚴重時已經進退兩難了。」周青在訪談中提到,大會官方對於風險控管的缺失要付主要責任,不過也藉此機會提醒參加越野跑活動的人,一定要做好相關準備和評估。
主辦方經驗不足,反應速度太慢?
根據官方說法,22日12時參賽人員在微信群裡發布求救信息,14時舉辦方才叫停比賽。周青認為這樣的反應實在太慢了,在野外多浪費一分鐘都可能錯失黃金救援時間。
選手參加賽事,雖然自身也必須要有一定的觀念和自保能力,但大部分人是信任主辦單位,因此官方必須在賽事開始前就做好應付各種狀況的準備,但這次事件看起來顯然沒有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