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事故過了兩週,想不到現在被討論最多的,居然是社會大眾的捐款會怎麼使用,而且還有很多亂七八糟的流言與假消息在各種社群上流竄。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有許多人不但善良且樂於助人,每次只要遭逢重大災害,台灣人捐款的意願與金額都讓人吃驚,甚至是台灣鄰國發生的災難,台灣人也都願意慷慨解囊。日本311事件台灣人共捐助了超過200億日圓,許多日本人對台灣的感謝與敬意至今猶存,但這一次太魯閣事故後的捐款,卻發現有人在進行系統性的社群攻擊。

從衛福部提供捐款帳戶之後,許多人就開始透過社群不斷攻擊,甚至還有人冒用前交通部長葉匡時的名義,發了一篇「葉匡時貼文~衞福部憑什麼資格成立捐款專戶?」的文章在社群上廣發,搭配某些媒體與名嘴推波助燃,甚至刻意把國賠與政府責任,跟捐款的使用混為一談,也因此總統與行政院長在社群上,還要特別使用圖文來澄清。

但這些人好像抓到機會攻擊政府就不放過,還故意再把高雄氣爆的善款使用中,片面與偏頗的資訊來拿誤導輿論與汙名,這些意圖藉事故的傷痛,掠取政治利益的人我們暫且不去討論,但我認為台灣社會對大型災難捐款的想像,就如同對公益與社福工作的想像一樣,真的需要做更多的溝通與制度上的改變。

回到事故發生的當下,4月2日在連假第一天發生這樣的事故,隨著傷亡人數持續的攀升,許多人開始會想要盡一份力來協助,我們醫院第一時間也接收到各界愛心與物資的協助,在救護忙的最焦頭爛額的時候,醫院對面的超商甚至就直接送了幾箱咖啡來,然後也開始有人詢問,是否能捐款協助事故的受難者及傷者。

但醫院沒專門的帳戶來處理這樣的捐款,其實後續執行上也會面臨許多問題,特別是這次許多事故的傷亡乘客,其居住地是遍佈各縣市,即便是縣市政府的捐款帳戶要來擔此重任,後續處理的難度也會非常高。

因此在有詢問且發現有這樣的需求後,衛福部才在4月3日傍晚緊急提供了針對事故專屬的捐款帳戶,而台灣人滿滿的愛心在短短兩週的時間,就達成了35萬筆超過11億的捐款,而衛福部其實也很快召集了委員會,討論這筆善款的使用,第一次召開的會議成員,除了各相關部會的成員之外,還包括律師、會計師、精神科醫師、社工系教授、社福團體等五名社會人士,並保留兩個名額給罹難者家屬與傷者代表。

討論後,使用的原則也分為七大面向,包括罹難者遺屬及傷者提供生活扶助,給予扶助金及必要的經濟支持,非健保給付醫療費用,包括醫療、復健、輔具等提供協助,教育資助,協助罹難者子女的教育需要,心理重建,除罹難者遺屬、傷者和家屬外,也針對目睹乘客、救災人員提供專業心理重建及撫慰金,提供事故相關必要刑、民法補助法及相關法律費用,輔助縣市政府結合民間團體,提供受難者及家屬至少三年的後續支持與關懷,其他經委員會專案同意項目。

坦白說以我長期在從事公益募款來看,這樣的項目與內容是非常合理的,也是透過過去大型災難的善後經驗得知,都是傷亡者與事故相關人員後續最迫切需要的費用支出。但是,當時因為還不知道捐款總金額,所以這個會議給了一個決議,就是直接給予罹難者的扶助金,不得低於總捐款金額三分之一,這其實只是一個最低的保證但卻成為引爆點,

開始各種抹黑及耳語一發不可收拾,講的好像政府要把這筆鉅額捐款給吞掉,更離譜的是某些媒體又在帶風向,透過訪問受難者家屬,帶出某些人覺得他們一夕致富的論述,這當然又是一個二次的傷害,所以衛福部快刀斬亂麻,馬上決定此愛心善款政府一毛不留,先以統計到的10.6億元分配,罹難者分得八成,傷者、目睹乘客二成,罹難者每人可獲得1500萬,傷者依傷勢輕重可拿10萬至700萬元,目睹事故乘客每人1萬元撫慰金。

而另外一億多則供35名學生乘客教育資助,預計補助至大學畢業,想當然爾這樣的做法還是會有人不滿,但我認為能停止並減少,各種輿論與耳語對傷亡者家屬持續的傷害。

回過頭來說,畢竟台灣是個地震頻繁的島嶼,人口密度又非常高,面對不知何時還會產生的自然或人為重大災害,在災害捐款與使用上可以怎樣做得更好呢?

我認為這次捐款處理完之後,應該要舉辦一個正式的公聽會,將災害捐款這件事做更好的規劃甚至修法,像是捐款帳號啟動的機制,如何在第一時間提供更多元的捐款方式,捐款的項目是否可以指定用途,許多人或許想直接捐給傷亡的個案,但肯定也有人是想對辛苦救災的人員及醫護人員做回饋,如果項目上可以勾選及註明,其實這次的爭議幾乎就可以減少八成。

至於是否可以做指定捐款,如高雄氣爆就有捐款者是要捐款提升消防單位的軟硬體,這其實也都可以列入討論,而且捐款是否要設定一個上限也是應該可以先設定的。

另外關於善款使用委員會的席次比例,會議是否能公開及會議記錄多久要上網公告等,其實都可以透過修法明定更好的一個做法,這不僅是這次太魯閣事故捐款面臨的問題,之前八仙塵暴與花蓮地震善款使用也都因未有完善法令規定,導致地方政府在使用上也都爭議不斷的狀況,如果我們要讓台灣變得更好,就還是要回歸到制度本身來思考才能持續前進。

這次台灣民間在討論善款使用時,還有一個很大的困境,就是大家對公益與急難救助的想像還是比較侷限,覺得發現金就是最好最直接的方式,可是大家如果有看到新聞就知道這次台積電慈善基金會又做了一個非常感人的義舉:張淑芬董事長親自宣布台積電慈善基金會將招募全國心理諮商師,一起協助太魯閣號事故傷者及罹難者家屬從傷痛中走出。

另外因救災人員當時穿的制服,很多沾上血跡,洗也洗不乾淨,甚至有隊員表示不想再穿同一套衣服,所以張淑芬董事長直接宣布,不只花蓮地區,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要幫全省各地,參加太魯閣號事故搶救的警義消人員換新制服,每人有兩套。

這個新聞讓許多人對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讚譽有佳,但其實台積電慈善基金會一直以來,都是非常專業的在做慈善社福的工作,我過去有機會向台積電慈善基金會提案,針對花蓮老人送餐的保溫送餐車要做勸募,一般來說當有捐款單位願意認捐保溫的送餐車時,我們就已經非常非常的感謝,但更出乎我意料的是,台積電慈善基金會的工作人員還跟我們討論,為我們設想送餐車需要的保險、維修甚至是油料費,還有相關衍生的人員費用等,他們後來在台積電內發動的勸募活動,就也把這一些相關的費用需求都包含進去了。

當時我印象非常的深刻,看到了世界一流的企業即便在從事公益與社福活動,也都能做到非常卓越的一個水準,其實災害的捐款,如果使用在周邊相關的人或能在未來預防災害,其實又有甚麼不好呢?政府當然有很多必須要做的事與責任,但政府的資源還是很有限的,如果在規範明確且使用方式公開透明的前提下,我們應該讓災害捐款的使用更多元化,這其實也是台灣社福工作專業提升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指標與機會。

19世紀日耳曼哲學家黑格爾說:「歷史給我們唯一的教訓,就是我們無法從歷史中得到任何教訓。」

這句話或許很多人都很認同,但其實我們還是可以去打破這樣的輪迴,像在這次事故後的救援及醫療應變工作上,就很明顯看到即時性與整合性都相比過去提升很多,我們當然應該盡力避開災難,當期盼當下次災難再臨的時候,台灣社會的愛心能成為台灣面對災難更有力量的幫助。

▲(圖/作者提供)
▲台灣人慷慨捐款,但可以思考如何妥善運用善款。(圖/作者提供)
 

●作者:海人/醫療產業的小螺絲釘,假日擔任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鯨豚解說志工,專長是懶人包,自創品牌KUMU磅蛋糕。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