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四面環海,海鮮不僅是重要經濟的來源,更是餐桌上的美食,但市場上充斥許多海鮮與海鮮加工製品魚目混珠的情況,恐損及消費者權益;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食品安全與風險管理研究所長張祐維建議,政府可將產品溯源與產銷履歷並行,達成商品公開透明的消費保障。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食品安全與風險管理研究所長張祐維建議,政府建置溯源產銷履歷。(圖/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提供)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食品安全與風險管理研究所長張祐維建議,政府建置溯源產銷履歷。(圖/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提供)
 

張祐維指出,便當店或超市常見的圓鱈、智利圓鱈、智利油魚、龍鱈等,實際上為蛇鯖科的魚類,為異鱗蛇鯖或棘鱗蛇鯖,市面上又俗稱油魚;蛇鯖的油脂含有一種臘的成分(蛇鯖毒素,Gempylotoxin),是人體無法消化吸收,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列為食源性毒素,吃多了會造成油便、腹瀉的問題,所以在某些國家禁止販售,有些列為不建議食用的魚種。

此外,還有另一種扁鱈,因切片為側扁的形狀得名,屬鰈科的狹鱗庸鰈(Hippoglossus stenolepis),實際上是一種大比目魚;新北市政府漁業處表示,圓鱈、扁鱈其實是不同的魚,目前圓鱈每台斤的價格為1500元,扁鱈每台斤的價格則只有300元,兩者的價格更是相差5倍!

張祐維說,一般消費者對海鮮物種的認識比較模稜兩可,當相關業者更清楚哪些海鮮物種因為相似而可用低價取代時,這當中就會產生灰色地帶,包裝上雖有標示成分,但沒有說明物種與名稱,就易讓法規產生隱形的漏洞;因此建議以溯源的方式,去查核產品如何檢驗、養殖、生產環境等等是否合格,才能有一套完善的生產履歷,落實臺灣民眾的食安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