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政府無預警宣布,拒絕臺灣鳳梨進口中國內地,臺灣全民發起吃鳳梨行動力挺臺灣在地水果,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花蓮瑞穗鄉的富興村,全村633人卻因為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以及藉由農村再生計畫經濟轉型,達到不仰賴出口也能創造破億產值的商機,鳳梨大王楊清茂的故事值得許多農民借鏡。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
▲花蓮瑞穗鄉依附中央山脈而生、日照時數不及北回歸線以南地區長,鳳梨較小顆。(圖/記者詹皓帆攝)
 

臺灣中南部是鳳梨的主要產地,地理環境在北回歸線以南日照時間長,種出來的鳳梨甜度高、水分飽滿,然而花蓮瑞穗鄉的環境則與其不同,四面高山環繞、依附中央山脈而生、日照時數不及北回歸線以南地區長,鳳梨較小顆,當地的土鳳梨帶有一種獨有的水果甘甜滋味,在1960年代台灣鳳梨公司在玉里建設鳳梨工廠,當時已保證價格無限量收購土鳳梨,楊清茂的父親也在當時成為了第一批開始種植土鳳梨的農民,好光景維持了十年之久,台鳳宣布廠房外移,長期仰賴種植鳳梨維生的農民陷入生計困難,楊清茂從父親手中接下鳳梨田,深知不能太過仰賴單一通路,這個想法意外的讓富興村的鳳梨田再度生意盎然了起來。

▲
▲富興村的鳳梨產值從轉型前的800萬收入轉變為8000萬,旅行團帶來的商機更有望突破1億的年收入,大大改善了社區農民的生活。(圖/記者詹皓帆攝)
 

楊清茂:「我們應該要思考說,產品不能依靠單一通路,我們要分擔風險。」接手後,楊清茂首先朝各方打開通路,主動向知名鳳梨酥品牌毛遂自薦,同時建設加工廠,增加鳳梨的附加價值、延長保存期限,這讓社區內的農民有了固定基本收入,他居安思危有了台鳳的前車之鑑,楊清茂深刻了解不能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在十年前楊清茂從在地代耕大戶,轉變為社區發展推手,他邀集村民一同參加農委會水保局農村再生計畫,將社區從一級農業到二級加工,如今邁向第三級的農業生態觀光目標發展。

▲
▲楊清茂首先朝各方打開通路,主動向知名鳳梨酥品牌毛遂自薦,建設加工廠,增加鳳梨的附加價值,讓社區內的農民有了固定基本收入。(圖/記者詹皓帆攝)
 

富興村的人口包含了閩南、客家、原住民等族群,楊清茂回想起轉型過程中,也是經歷一番掙扎,例如要協調、要溝通,即使已經談好了將近100公頃的鳳梨通路,也會擔心如果企業突然失約農民的生計該怎麼辦?楊清茂坦言,若是企業反悔他也無法承擔農民的損失,秉持著初衷在轉型這條路上一步一腳印,如今每當楊清茂開口要鳳梨,社區農民一呼百應,會各自協調好自家的鳳梨數量交到產銷班,富興村的鳳梨產值從轉型前的800萬收入轉變為8000萬,旅行團帶來的商機更有望突破1億的年收入,大大改善了社區農民的生活,也讓青年有了返鄉打拚的念頭。

▲
▲日前中國政府無預警宣布,拒絕臺灣鳳梨進口中國內地,臺灣全民發起吃鳳梨行動力挺臺灣在地水果。(圖/記者詹皓帆攝)
 

楊清茂的鳳梨田走過黃金歲月、也嚐過頓失所依的滋味,面對未來他秉持一個信念「危機就是轉機」,即使中國拒絕臺灣鳳梨出口,對臺灣農民造成不小的衝擊,卻也是一個思考的機會「我們過度仰賴一個地方的出口,真的是一件好事嗎?還是我們可以將自己的產業轉型,讓農業更精緻化,推動地方發展,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Tag人物小檔案】

楊清茂

˙身份:產銷班班長,積極推動鳳梨產業

˙每年賣出鳳梨:4000萬顆

˙鳳梨品種:土鳳梨、金鑽鳳梨

˙觀光農場:花蓮縣瑞穗鄉連興路73號

《NOWnews今日新聞》,推出專題企畫《#Tag人物》,不用過多的視覺包裝,更沒有花俏的特效動畫,我們希望最真實呈現人物主角的生命故事。衡量成功人生的指標,從來不該是世俗眼裡的單一標準,夢想有千百種可能。讓我們用不同的視角,看見追夢的勇氣和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