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期在南海不斷擴張軍事實力,使區域緊張局勢升級。日本陸上自衛隊幕僚長湯淺悟郎週四(4)透露,日本正計畫與美、法兩國部隊進行聯合軍演。法國、英國、德國等歐洲國家警戒中國海上勢力擴張的情形,相繼派出軍艦航行南海、表態支持「自由開放的印太」政策。日本專家近日評論,隨著歐洲海軍的加入,在南海對中國的震懾力將逐漸加強。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日經亞洲評論》(Nikkei Asian Review)5日發表國際關係評論員秋田浩之(Hiroyuki Akita)的文章,秋田浩之指出,當某個國家(中國)藐視國際規則時,世界強權的反應遵從一個特定的模式逐漸升級。

首先,各國的領導人會透過發表聲明、記者會,譴責該國的行為;第二階段,如果該國家無動於衷,國際將會進一步對其施加經濟制裁。第三階段,必要的時候,各國將會透過派遣軍艦等方式施壓。目前,歐洲幾個大國已開始對中國採取第三階段的措施。

秋田浩之認為,歐洲在南海、香港及維吾爾族人權議題上,對中國表達強烈反對,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法國2月19日派出一艘護衛艦與日本、美國進行聯合軍演。法國還在上個月8日透露,一艘核動力攻擊潛艦「翡翠號」完成於南海的航行任務。

▲英國航空母艦「伊莉莎白號」(HMS
▲英國航空母艦「伊莉莎白號」(HMS Queen Elizabeth)。(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英國也宣布在今年春季,派遣最新銳的航空母艦「伊莉莎白號」(HMS Queen Elizabeth),前往印太地區執行任務。除了伊莉莎白號,隨行打擊群還包括潛艦和驅逐艦,將會與美日F-35B戰鬥機一同演習。

德國日前也宣布將派遣巡防艦前往亞洲,預計於今年8月啟程,為2002年以來再度穿越南海的德國軍艦。

▲。示意圖,圖為柏林級補給艦。(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德國日前宣布將在8月派遣一艘巡防艦前往亞洲。示意圖,圖為柏林級補給艦。(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去年10月發佈的民調顯示,英國、法國和德國皆有70%的受訪者對中國抱持負面看法。歐洲自二戰以來,長期關注與俄羅斯的地緣政治,這對歐洲來說是個重大的轉變。

除了香港、新疆人權以及新冠肺炎(COVID-19)讓歐洲對中國改觀,秋田浩之指出,南海作為重要航運通道,中國在該區域的軍事建設也損及歐洲利益。

中國軍隊目前擁有350艘軍艦,比美國擁有的數量還多,歐洲派出幾艘軍艦構成的軍事威脅看起來不夠顯著,但秋田浩之分析,歐洲國家此舉是為展現他們在亞洲的海軍兵力投射,讓中國假設爆發區域衝突時,英、法、德、日、澳會支援美國軍隊,進而施壓中國取消對台灣、南海的作戰計劃。

法國武裝部隊國際關係戰略印太代表雷格(Nicolas Regaud)先前表示,即使英、法、德沒有直接參與衝突,也能夠透過提供情報、協助平民撤離間接協助美軍。如果中國真的在印太地區採取軍事行動,並且美國也涉入其中,例如在台海爆發衝突,歐洲不可能坐視不管。

▲(圖/翻攝自Planetary
▲法國武裝部隊國際關係戰略印太代表雷格(Nicolas Regaud)。(圖/翻攝自Planetary Security Initiative官網)
歐洲力挺跨大西洋夥伴,面臨的代價是中國在貿易、金融、網路上的報復,但他們願意付出代價,因為阻止中國在台海、南海擴張,可以說是利大於弊。雷格認為,英、德將會填補美國海軍在大西洋、地中海或是波斯灣的空白。英、法繼續派遣軍艦前往印太,也能夠協助建構以美國為領導的新海軍合作框架。

評論指出,雖然目前歐洲各國對中國的立場不一,匈牙利、波蘭就和與德國、法國的立場不同調,並且歐盟近期又與中國達成「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但長遠來說,歐洲可能會逐漸轉向對中強硬,特別是在國防議題上,北約(NATO)去年12月公布的報告將中國、俄羅斯視為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