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沙隨著溪流滾滾而下,日積月累,堆積成了外傘頂洲。作為台灣最大沙洲,外傘頂洲的面積曾一度達到100公頃,由於沙洲會隨著潮汐、波浪、洋流等風化作用飄移,所以外傘頂洲又被稱為「移動的國土」,然而近年來因溪沙減少、風化速度未減,導致外傘頂洲面積逐漸縮小,成了「消失的國土」。近期,隨著國土永續意識抬頭及民意代表的重視下,行政院初步制訂了四大搶救方案,要讓台灣世世代代都能親眼看到外傘頂洲之美。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政府及學術單位研究,若外傘頂洲面積縮小的趨勢不變,那麼2023年漲潮期間,外傘頂洲將幾乎全部消失;2028年則會沒入海平面以下;2048年後,沙洲本體會向鰲鼓濕地淤積呈現海灘狀態;最後在2060年,完全低於平均潮位,淪為潛沒沙洲。

光靠文字描述,或許無法體會沙洲消失對台灣的嚴重性,但隨著沙洲沒入海中,將導致潮間帶獨有的生態系遭到破壞,保育艇、娛樂膠筏及養蚵產業恐怕也會因此停滯。

近年來,有鑒於國土永續意識抬頭,加上當地民意代表的重視,行政院也召集了交通部航港局、港務公司高雄分公司、海洋委員會、國家海洋研究院、經濟部工業局、經濟部水利署、農委會、環保署、雲林縣政府及嘉義縣政府等10個單位組成專案小組,要搶救逐漸消失的國土。

目前,專案小組已經召開2次會議,初步討論出包含拋沙養灘,藉此改善淤積延緩沙洲流失、人工保護藻礁兼消浪、效益監測評估與造林等四大方案,要搶救逐漸消失的外傘頂洲。

嘉義縣第一選區(六腳鄉、東石鄉、朴子市、太保市、布袋鎮、義竹鄉、鹿草鄉、水上鄉)立委蔡易餘表示,外傘頂洲的流失,不只是媒體在報導,專家學者也都不斷提出預警。而嘉義東石外海的養蚵產業,靠的都是外傘頂洲的屏障,每年有20、30億產值,若外傘頂洲消失,海岸線將直接受到海浪侵襲,進一步導致民眾的生命財產受到損害,所以要在來得及之前,趕快投入資源,不要等到外傘頂洲真正消失後再來復育,那就不可能了。

正因為這些考量,蔡易餘近年來不論是在立法院質詢,或是1月跟行政院院長蘇貞昌餐敘時,都有提出外傘頂洲的國土保育,希望由行政院層級直接出手規劃才有機會,否則各單位各自為政,很難統整出有效的防護計畫,蘇貞昌也在會後指派政務委員吳澤成來統合各部會意見,並在最短時間內把理論化為實際作為,達到國土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