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銀黑金團正處於千禧年後的最低谷,那些輝煌成就正毀於一旦時,一項紀錄仍持續刷新中,他們對華盛頓巫師寫下了跨季的21連勝,這是NBA有史以來一支球隊在例行賽面對另一支球隊時最長的連勝紀錄。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樣的記錄讓人有些意外,因為巫師其實並不是這個十年來東區最爛的球隊,在John Wall還能跑能跳時,他們曾打進過次輪。

但是更引人注意的是,兩位後場球員生涯的翻轉——Russell Westbrook和Patty Mills。這是兩個不太會讓人聯想在一起的名字,前者在2008年以首輪第4順位被西雅圖超音速選中,後者在2009年次輪第25順位背波特蘭拓荒者給挑走。

雖然比威少小一屆,但Mills打球更加老練一些,他現在接近Vince Carter離開籃網時的狀態,在一支球隊中打25分鐘左右,貢獻個14分、3助攻,擔任一支年輕球隊中的導師。雖然馬刺正在沉淪,但他卻正處於生涯顛峰,無論是表現或著是薪資。

而站在Mills對面的Westbrook則正處於生涯最艱難的掙扎時刻,在去年的失敗後,他和自己的好友James Harden彼此都不願意繼續在同一支球隊打球。他職業生涯至今和一群非常出色的球星效力過,包括:Kevin Durant、Harden和Paul George,但這些人在離開他之後、並和其他人搭配時,所屬球隊都拿到了更好的成績。

上賽季在Mike D'Antoni手下,Westbrook場均27.2分,命中率47.2%寫下生涯最佳。這一季他又回到在雷霆最後2個賽季時那樣打:一份場均大三元式的數據,配上可怕的有效命中率(41.5%)。

巫師目前3勝8敗,未來3個球季分別要付給4135、4421、4706萬美元給Westbrook。而只要這份合約結束,沒人知道他還能不能留在聯盟。他的打法完全依賴於上帝給他的天賦,但隨著進攻地位因為年齡而遞減、球權佔有率降低後,他的效率只會持續下探。

曾經Westbrook在2016年的季後賽的爆發,打垮了馬刺,徹底結束了「鄧肯時代」。4年後,他再度面對聖城,對手讓守他的Devin Vassell站在肘區伺機準備包夾,甚至都不打算管他了。

Westbrook在這場比賽11投3中,拿到9分;Mills則是14投8中得到21分,而且他只打了20分鐘,第三節尾聲連續跳投幫助馬刺拉開比數。

如果今天聯盟准許湖人、快艇、公鹿、76人、熱火等爭冠球隊,從兩人中挑一人無條件加入球隊,看起來Mills也會是更受歡迎的那一個。

用「黃金交叉」來形容兩人的際遇,似乎不太合適,因為Wesrbrook就算現在原地退役,他所獲得的成就也不是Mills能看到車尾燈的。然而,事實就是Westbrook現在雖然名義上還是球星,但在聯盟中的影響力似乎已經無足輕重了。

如果我們用《重返危機現場》的方式來檢視Westbrook的生涯,那麼問題出在哪?在2012年的總冠軍賽上,他在Durant被LeBron James壓制的情況下,於第5戰打進了20顆近球,砍下43分;2014年,西區次輪,他在天王山之戰讀秒階段突然就抄掉了Chris Paul手中的球,然後造成對手三分出手犯規,他三罰全進帶領雷霆逆轉。

他超現實的運動能力和創造力,都讓人感到不可思議,他在某些時刻確實會讓人看到一些前去熱火之前的James的身影。

然而5年後你再看Russ,他已經超過30歲了,卻還是再打一樣的球,外線直接被放空,中距離被戲稱「殭屍跳投」,偶而腦充血毀掉比賽。我們看看聯盟和他同期、被排在最頂尖一檔的球星,經過5年不要說是球技,連心態都變化不少。且不說Durant、Curry和Leonard在奪冠後自信心加持,直接提升到了歷史級的水準;連George、Harden都脫胎換骨,打法球風和年輕時已經完全不同了。

但Westbrook仍是Westbrook,即使全世界都知道他沒辦法幹好一名純控衛,卻從來沒有人打算讓他轉型到二號位上試一試,甚至他自己也沒打算這樣做。

Donovan Mitchell、Jamal Murray這些新生代雙能衛的成功案例,說明讓自家球星舒服的展現自己的進攻天賦,遠比你硬要他成為球隊想要的模樣更重要。如果他能一飛衝天,為什麼要一定讓他站在地上打球呢?

於是,就出現這樣的問題:如果雷霆當年試著調整Westbrook的定位,強化他投射穩定性,以及處理球的能力,情況會不會有所不同?我們看到Ben Simmons現在也因為同樣的原因而痛苦著,他不適應這個時代的控衛角色,而76人因為另一名天才球星——Joel Embiid沒辦法完全圍繞他建隊,他才24歲,就因為賭氣而放棄了出手慾望。

讓Mills從一名在板凳故開特力、甩毛巾的澳大利亞矮小後衛,變成馬刺後場替補的第一人,在於他可以持續在外圍對敵人造成威脅,防守者沒辦法忽視他,在哪個位置都不行。

Westbrook和Simmons試圖扮演好Playmaker的角色,但只要對手知道他們不想投籃又或著是投不進籃,那就有無數種方式能對其加以限制。

根據NBA官網數據——

本季Patty Mills平均每場觸球39.3次、每回合觸球2.9次(隊內第3)   、每分鐘平均觸球4.42(隊內第3)、每次觸球得分0.358       (隊內第2)

場均接球跳投3.6次,得5.3分

擋拆持球人每場4.1次 ,每回合得分0.99

Ben Simmons:平均每場觸球87.5次(聯盟第8、隊內第1)、每回合觸球6.1次(隊內第1)、每分鐘平均觸球4.20(隊內第1)、每次觸球得分0.147(隊內倒數第1)

場均接球跳投0.3次,得0.2分

擋拆持球人每場3.3次,每回合得分0.61 

Russell Westbrook:平均每場觸球96.6次(聯盟第3、隊內第1)、每回合觸球7.2次(隊內第1) 、每分鐘平均觸球4.46(隊內第1)、每次觸球得分0.200(隊內倒數第2)

場均接球跳投2.5次,得2.6分

擋拆持球人每場5.9次,每回合得分0.68

很明顯,觸球數據告訴我們,Mills雖然球權佔有率雖遠不如後兩者,但是球經過他手中後,得分效率極高,他可以接球投籃,也可以持球發動擋拆。而Russ和Simmons只要回到陣地戰中,就像是被放逐一樣,他們只能選擇切入然後身陷重重包夾,或是在外圍進行完全無意義的導傳。

在外線主導進攻的時代,無法投籃的持球者,他們面臨最大的難題就是無法提升自身進攻的效率。當Westbrook和Simmons打著一號位卻無法命中外線時,他們所屬的球隊就被迫要調整陣容,讓更多射手上場,連帶受影響的就是球隊的防守。

這就是為什麼Josh Richardson變成了Seth Curry。

Simmons還年輕、他還有時間,而且身體天賦更好,在位置上的調整更加靈活,Daryl Morey曾經一手打造了火箭的「魔球」體系,或許這次他也能點石成金,組建一個適合雙星發揮的陣容。或許Simmons能成為進化版的Draymond Green,誰知道呢?

但對於Westbrook來說,他錯過了成長的時間,雷霆有出色的選秀團隊,但他們卻不懂得怎麼去開發球員潛能。當我們看到Kawhi Leonard、Danny Green、Patty Mills,甚至是Rudy Gay和DeMar DeRozan在這裡用另一種籃球哲學去發揮自身天賦時,威少就在奧克拉荷馬野蠻生長到如今。

對一個連續三個賽季完成大三元(而且只要他想隨時可以延續下去)、並且拿到過MVP、得分王、助攻王的全明星球員如此評價似乎有點弔詭,但此時此刻看著Westbrook的生涯,就如同回望那支曾經擁有未來3名MVP得主的雷霆一樣,會興起「如果...會怎樣」的念頭。

這讓我想起一件有趣的事,在宏都拉斯的喬盧特卡河沿岸,常常受到颶風侵襲,受不了的政府聘請了日本公司打造了一座可以承受任何洪災的橋樑,而該公司也的確出色的完成了使命,他們建的橋在1998年大西洋颶風季最強烈且最具毀滅性的颶風——米契的攻擊下仍聞風不動。

然而在災難過後,洪國人發現他們的建橋計畫仍然失敗了,因為那四周除了那座橋之外,所有人類文明產物都毀滅了,包括道路、房子和人。

這個案例後來被歐美企業拿來營銷,主題就叫——「如何將正確的商務之橋搭建在成功的河流上」。

而以這十年籃球生態的劇烈變動來看,負責搭建「奪冠之橋」的各隊總管建築師們,確實需要一些創意和膽識。Westbrook從天賦而論,比Mitchell更高,但他沒有獲得足夠的成長機會,雷霆沒有試著讓他擺脫組織重任,解放得分能量,而是在Durant走了之後,讓奧城變成了一人球隊。

現在看起來,NBA這幾年組建「超級球隊」已經變成了一種風潮。然而真正具有改變格局能力的球星,永遠都只有那幾個。其他球隊要改變這種趨勢,不該是在市場上跟著「All in」搶人,因為薪資上限始終存在,球星的投機行為也會繼續出現,這樣的作法不可能長期維持競爭力;運用巧思和靈感,建立自己的「Mills模式」,才是正解。

Stephen Curry在Steve Kerr到來之前,只是一個得分爆發力強,但體型不佳、有點玻璃的得分後衛,但勇士的無球體系,讓他成為2屆MVP、3屆NBA總冠軍得主。

雷霆和76人在選秀上都做到了完美,很難想像其他球隊能在這之上做的更好,然而在「過程」之中,還必須把棋子擺對,讓新星們成長為理想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