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任總統拜登(Jos Biden)及其新團隊正式走馬上任,駐美代表蕭美琴更受官方邀請出席參加就職典禮,被視為外交上的一大突破。而盤點拜登的國安團隊核心,也能發現有不少熟悉亞洲事務且支持台灣的「老朋友」。國安高層指出,台美關係的路越來越寬廣,但政府仍會謹慎,「安全駕駛」。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

蔡英文在2015年6月競選總統訪美時,就曾與時任副國務卿、拜登的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國務院中會面,當時就被視為外交上的重大突破。蔡英文當選後、就職前,布林肯也在眾議院聽證會上表示,美國期待與台灣的首位女總統和各黨領袖合作,進一步強化美台關係。2016年就任總統之後,布林肯也曾與蔡英文通過電話。

2020年11月,蕭美琴與布林肯通話,祝賀拜登與賀錦麗贏得總統大選,蕭美琴也向布林肯表達,在共享的價值與共同利益下緊密堅實的台美關係,並強調美國國會及歷任政府對於持續強化台美關係的長期跨黨派支持。

2021年1月19日,準國務卿布林肯在參議院聽證程序上的說法,充分表達對於台灣的支持。布林肯表示,在蔡英文還是總統參選人時,他在國務院就曾見過蔡英文,蔡英文成為總統後,他身為副國務卿也多次與蔡交談;並強調會堅決信守對台灣的承諾。布林肯也提到,美國對台灣的承諾堅定且長期跨越黨派,例如台灣關係法及美中公報。確保台灣有能力自我防衛抵抗外來侵略,就是承諾的一部分,拜登政府絕對會持續這些承諾,確保台灣有自我防衛能力。也希望看到台灣在世界各地、包含國際組織中都扮演更大角色。在加入會員不須有國家地位的國際組織,台灣應該要成為會員;至於需要國家地位的組織,則有其他方式能讓台灣參與。

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

2018年蔡英文在總統府接見美國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訪問團,當時率團訪台的團長就是拜登的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

2020年5月,蘇利文在與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視訊對談時曾表示,台灣議題並未獲得關心區域情勢的美國觀察家應有的關注。與此同時,中國正在香港進行公開且侵略性的鎮壓,他認為今年、2021年或2022年某個不對稱舉動(some asymmetric move)的可能性是真實的,因此需要更加關注台灣。

蘇利文強調,在美中不影響關係的情況下,台灣發展成令人驚艷,美方也支持充滿活力的民主台灣。但台灣未來幾年將面臨一定的壓力,所有人都應更加關注。並在接受路透社訪問時指出,拜登不會採取川普「美國獨行」(Americaalone)的作法對付中國,而是會與志同道合的國家合作施壓北京,強化技術移轉限制,並把人權議題拉到最高層級。

印太事務協調總監坎博(Kurt Campbell):

國安高層表示,自1995年明德小組開始,坎博就與蔡英文相識,有長達25年交情,曾訪台6次,不但是台灣的老朋友,也是台灣好朋友。

坎博曾在柯林頓時期擔任國防部亞太副助理部長,在歐巴馬政府時期擔任亞太助理國務卿,並是歐巴馬政府「重返亞洲」(Pivot to Asia)政策的重要推手,對於台灣議題、兩岸關係,乃至印太區域事務皆非常熟稔。

2015年6月,蔡英文在總統大選期間赴美訪問時,在華府重要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發表演講,就是由坎博所主持;2016年蔡英文當選總統後,坎博也曾於2016年4月訪問台灣,並拜會蔡英文。與外交部長吳釗燮、駐美代表蕭美琴都與坎博有長期的交情與互動。

坎博曾與蘇利文(Jake Sullivan)共同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撰文〈沒有災難的競爭〉(Competition Without Catastrophe)表示,美國正經歷冷戰結束以來最重要的外交政策重思,華府人士逐漸形成共識,認為與中國交往的時代已經過去。文章指出,許多政策制定者與分析家正確摒棄過去40年來,美國對中國外交與經濟交往策略當中「較樂觀的假設」。美方以為可以為中國政治體制、經濟與外交政策帶來根本改變,就是一項基本錯誤;但文章提醒,也不該以為競爭就能成功讓北京轉變。

2020年12月,坎博參加「2020台美日三邊印太安全對話」視訊座談會時,更強調不了解台灣戰略重要性的時代已經過去,美國兩大黨都有許多人認知到與台灣維持強健夥伴關係的深刻戰略重要性與利益。

國務次卿盧嵐(Victoria Nuland):

拜登提名盧嵐擔任主管政治事務的國務次卿,曾在歐巴馬政府擔任國務院發言人,同時負責歐洲及歐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2018年6月,蔡英文在總統府接見美國華府重要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下一世代國安領袖計畫」(NextGen)訪問團,當時就是由盧嵐率團訪台,而盧嵐當時是CNAS的執行長。而當時蔡英文即表示,未來將與美國政府保持密切溝通,一起擴大台美互惠雙贏的合作。

國安高層指出,在蓬佩奧(Mike Pompeo)宣布解除台美交往限制、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參議院聽證會時回應「會深入研究『台灣保證法』所制定的規定,我們會研究這件事」。而實際上,從蔡英文政府的審慎作風來觀察,龐培歐的放寬限制,可以視為把「道路拓寬」,雖然道路拓寬了,但台美關係仍要「安全駕駛」。

從去年8月28日蔡英文宣布進一步開放美豬、美牛進口政策後,無論美國行政部門的新舊政府,乃至美國國會、產業與各界都跨黨派、跨領域都支持台美貿易能夠有進一步的良好發展。解鎖台美貿易協定大門的關鍵原因,是取決於台美雙方基於彼此國家利益,進而達成互利互惠的過程與結果,台灣必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展現重建國際信用決心,時機成熟才能水到渠成。

而從美國貿易談判代表賴海哲(Robert Lighthizer)日前接受《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訪問可觀察出,台美雙方需要更多時間進行談判,是時間不夠的問題,而非談不談判的問題;而且台美雙方也有共同意識到,可透過「台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Taiwan-US Economic Prosperity Partnership Dialogue)建立台美對話機制,雙方可就相關經貿議題進行討論。而拜登提名的貿易談判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能否因其對美中台經貿關係的熟稔,促進台美經貿互動有進一步的進展,也是值得關注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