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Joe Biden)將任命資深外交政策專家康貝爾(Kurt Campbell)擔任白宮新設的「印太事務協調官」主管美國對亞洲事務。該職務先前被美國媒體形容是「亞洲事務沙皇」(Asia tsar),其直屬長官將是拜登任命的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在美中關係跌落谷底之際,由多次表態挺台的康貝爾出任,引起外界關注。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綜合美國媒體報導,將擔任拜登政府「印太事務協調官」的康貝爾,與其他幕僚國務卿布林肯(Anthony Blinken)、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都是好友、前同事。值得注意的是,康貝爾與國務卿布林肯對中立場都偏鷹派,康貝爾曾在2019年發文,認為華府數年來錯誤評估中國的走向,現今必須覺醒,重新訂定對應北京的策略。

▲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代表蕭美琴,在個人推特上表示期待與康貝爾合作。(圖/翻攝自Twitter)
▲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代表蕭美琴,在個人推特上表示期待與康貝爾合作。(圖/翻攝自Twitter)
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評論,這是拜登政府對亞洲大膽的行動,康貝爾作為拜登在亞洲事務的左右手,將會大幅加強新任政府的對中政策。同時,康貝爾受到跨黨派議員尊重,有望成為關結美國的一股力量。

近期中國作為美國全球地緣政治的主要競爭對手這一角色逐漸被華盛頓接受,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等盟友也積極與美方合作,期望恢復印太地區的勢力平衡。過去川普政府採取的策略為「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戰略,希望透過提倡自由貿易、公海以及南海航行自由,以抵抗中國擴張的「一帶一路」倡議。

但另一方面,川普政府也退出了前執政者建立的聯盟關係,包括跨太平洋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簡稱TPP),並威脅從韓國撤軍、無視東南亞外交關係,導致東亞地區反而出現讓中國趁虛而入的權力真空。

《外交政策》指出,在美國經歷國會暴亂、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肆虐後,拜登政府必須盡快重新振作。從拜登先前公布的幕僚名單來看,國安團隊的主管是經驗豐富且關注中東、跨大西洋(歐洲)關係的人士,這讓外界擔憂拜登會像歐巴馬時期一樣,採取相對較軟的對中立場,直到康貝爾的人事任命才扭轉此印象。

▲(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拜登曾為歐巴馬的副手,在選舉期間被共和黨批評與中國關係匪淺。圖為歐巴馬2020選舉期間為拜登站台。(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康貝爾被公認為是建立美國建立盟友關係、戰略的重要人物,1990年代中期康貝爾任職國防部亞洲事務高級官員,當時他對區域政治理解較少,但卻擁有強大的戰略思維,在短短2年內推動強化美日關係,並建立持續東京-華盛頓至今堅定的防禦合作關係。此外,康貝爾還提出「重返亞洲」(Pivot to Asia)戰略,讓歐巴馬政府轉移在中東、歐洲的注意力,擴大在東亞國家進行投資。當時中國強烈批評「重返亞洲」是美國對華遏制戰略的一部分。

康貝爾的人事任命,也代表拜登政府在對中政策上,獲得跨黨派的支持。雖然共和黨在2020選舉期間不停以中國議題攻擊拜登,但事實上美國國會、外交政策相關部門都對於加強同盟、保護關鍵技術具有高度共識。許多國會議員都曾向康貝爾諮詢有關中國、台灣、日本和其他地區的意見。例如,康麥爾曾經在中國不斷對台灣施壓時,建議著名的「友台派」共和黨參議員麥肯(John McCain),於前往新加坡的路上,在台北停留以表支持。

評論指,現在拜登政府最在亞洲面臨艱鉅的挑戰,同時也必須盡快重建美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影響力,這並非易事,但從任命布林肯、蘇利文到康貝爾等人加入執政團隊來看,拜登已經傳遞了團隊正在朝該目標前進的訊號。

▲(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拜登先前任命布林肯(右)擔任國務卿。(圖/美聯社/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