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陸委會正用防疫之名逐步清空大陸駐台記者。蔡英文政府 1 月底全面禁止大陸人士入境,導致大陸駐台記者無法輪替,只能一再延長駐點時間,但也面臨到期的困境。或許,蔡英文就是想達到此目的,趕走駐台記者,但沒了陸媒駐點,報導台灣的新聞與人情,「真的就會比較好嗎?」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讓我想起,今年 3 月,時任美國總統川普為了選舉把中國大陸當成是疫情的頭號戰犯,不斷攻擊中國大陸,隨後驅逐了五家中國大陸官媒在美國工作的 60 多名雇員;而這下也觸怒中共,宣布驅逐《華爾街日報》、《華爾街郵報》、《紐約時報》在內的三家媒體記者及中方雇員。

媒體記者當下成了政治角力的犧牲品,你趕我走、我也趕你走,沒有媒體持續深入報導、挖掘,對誰比較有利?這是意氣之爭,還是面子問題?唯一可以確認的是,新聞媒體專業再次遭到踐踏,外界把媒體當成國家勢力的延伸,對於駐外記者而言又何來公平?

回看台灣,陸委會本來是促進兩岸交流與溝通的最高機關,蔡英文上任後卻成了民進黨宣傳部,冷處理兩岸關係,還處處設限,不僅拒絕讓「小明」回台灣、趕走大陸駐台記者,甚至要修改陸媒在台新聞採訪規定,限制其製播政論節目。坦白講,這已經逾越陸委會職權,侵犯新聞採訪自由了。

大陸駐台記者本於職責及專業,採訪新聞,本應該保障其權利。之前陸委會只因為製播了所謂的「新聞節目」,就說違背了大陸記者所能從事的項目,趕走了記者;現在更以防疫之名,拒絕陸媒駐點記者來台,這又是基於什麼道理?乾脆立法禁止所有陸媒駐點,不是更快!

如果號稱民主自由、重視人權的台灣,可以用莫須有的理由限制大陸記者來台,那請問面對疫情更加嚴重的美國、英國、菲律賓等,為何沒有一視同仁,卻屢屢開放商務泡泡,用特案方式處理,這難道不是歧視?不是雙重標準?

在無心改善兩岸關係的蔡政府執政下,兩岸交流早已降至冰點。根據兩岸文教交流統計,從今年第二季開始已經歸零,申請、入境跟許可數都是零、第三季也是零;金馬小三通船舶往返從 3 月開始至今都是掛零;更別提陸生來台研讀人數從 2017 年開始快速下滑,從最高 4 萬 1 千多人,降到去年 2 萬 5 千人,今年更因為疫情關係雪崩。

兩岸關係因為政治因素停滯,原本民間交流可以暫時取代,進而舒緩緊張的態勢,讓彼此雖然因為政治體制不同,但經貿文教往來仍能繼續,以維持一定的穩定及緩衝。可惜蔡英文藉由疫情之故,刻意關上民間交流之門,操作政治對立,該是秉持新聞專業的標準卻又參雜政治色彩,把黨意當民意,這樣的做法不是跟蔡政府自己所批評的對岸如出一轍嗎?

筆者在大學兼課,清楚了解過去陸生來到台灣,體驗台灣的媒體環境與社會樣態後,尤其是自由的風氣,無不感受強烈,留下深刻印記,幾乎都抱持正面印象。陸媒記者在離台前,談到駐台經驗亦對台灣觀感極佳。

「交流不是壞事,不敢面對恐怕才是問題癥結」。如今,在蔡政府自我封閉的心態下,「趕走了記者、沒有了陸生」,你告訴我台灣是一個多元包容的社會,誰相信?這不是一個有自信的政府應該做的事,更不是一個民主國家該有的行為。

兩岸民眾少了互動與交集,兩岸記者少了往來與溝通,讓已經疏離的兩岸關係更加陌生,已經到了退無可退的地步了,也許稱了蔡英文的意,但這僵局的未知後果是全民都在承擔。

●作者:錢震宇/國民黨智庫副發言人、資深媒體人、開放智庫發起人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