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2020年正式邁入人口負成長後,雖難免在社會掀起不少恐慌,但事實上也可能是個轉機。以住宅為例,近年來隨著人口老化,越來越多銀髮住宅、樂齡建築、青銀共居等模式出現,而這些現象也引起了政府關注。專家認為,這種建築模式透過軟硬體的服務,不僅可延緩銀髮族老化,也能有效降低政府的長照或健保負擔。
人口負成長關鍵是「老有所用」 社會誕生「新文明」
台灣高齡產業創新發展協會副理事長林博文表示,人口負成長若從勞動力的角度來看,確實是悲觀的,因為從以往工業社會的觀點來看,只有年輕人能夠貢獻勞動力,因此人口負成長就是人口紅利消失。
不過,人口負成長雖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見的一個危機,但也可以是一個轉機,「在人類社會受到人口負成長的衝撞後,經過長時間的凝聚共識,這時就會產生一個前所未見的新文明。」
對人口負成長議題抱持「審慎樂觀」的態度,林博文認為,這個新文明在他所想像中,最關鍵就是「老有所用」,讓老人家也能成為勞動力的一部份,且整個社會會急需其他有人口紅利國家的移民,也就是一個移民社會的結構。
人類社會經過人口負成長的轉變後,居住模式也可能會有所變化,目前社會上出現「青銀共居」、「樂齡建築」等模式,引起政府部門的注意,就是一種新文明的社會結構。
林博文舉例,不少學校面臨少子化問題時,大多一籌莫展,但若換個角度想,學校在少了學生後,頓時少了巨額的收入,但也因此空出許多校舍,「若是能把這部分出租給銀髮族或退休人士,一來能解決學校收入頓減問題,二來也能降低社會成本。」同時,透過與學校課程合作,讓銀髮族以「終身學習」方式,來活躍或減緩老化。
銀髮族生活不僅有養老 樂活、樂齡住宅模式應運而生
除了校舍之外,也有不少樂齡建築模式在全台開花結果。去年底,在台中烏日開創的「合勤健康共生宅」,就是將無障礙旅館、銀髮服務、社區教育空間等融合在同一棟建物中,藉由專為老年人設計的建築模式,推動適合高齡者需求的新型態住宅。
「住宅是一個生活的容器。」合勤建設董事長李柏憲指出,他們希望把住宅的硬體、環境做大幅度的改善,並著手在相關服務智慧化,最後從人的巧思來進行改變,在現今老年人普遍無法自立互助的情況下,更需要樂齡建築的推廣,才能讓大家都有能安身立命的空間。
以往在進行老屋更新時,有7、8成老年人都會搬離原住處,「事實上是又花費更多資源,也浪費了原有的住處!」
李柏憲表示,若是將老屋周邊環境改善,並提供相對的硬軟體設施與關懷服務,就能讓老年人在其所熟悉的社區在地養老,透過在地社區的力量,去降低老化的壓力,節省更多長照或安養資源,「這種共生宅模式,能讓社區中不同族群彼此相互了解,也降低老齡照顧與土地取得的相關成本。」
住宅也能促進健康 未來銀髮建築或成主流
除了合勤共生宅之外,新北市也有一處銀髮建築模式受到關注。「樂陶居」位於中和青年社宅之中,是以「青銀共居」為理念打造的銀髮住宅,同樣有符合老年人需求的居住環境,此外更提供多元健康管理、樂活養身的服務模式。
樂陶居的經營團隊集順生總經理李正文提到,高齡化社會之後,這些老人家所需要的其實不僅僅只是醫療、長照,「他需要的是生活!」尤其在現代,以往「養兒防老」的觀念已經不適用,如果有一個地方能提供銀髮族選擇喜歡的生活方式,就能避免老年人孤獨終老,或造成子女負擔等情況發生。
李正文強調,如果一位銀髮族自己封閉在家裡,沒有與人互動,很快就會失智、失能,若來到「健康促進」的住宅,透過由大型企業提供的各項服務與活動,讓老年人延緩老化,進而就能有效降低社會與政府的長照負擔。
李正文有自信,未來這類銀髮建築模式將成為主流,「我們樂見其成,畢竟有市場就有競爭,相對的也會讓市場更加完善。」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高齡產業創新發展協會副理事長林博文表示,人口負成長若從勞動力的角度來看,確實是悲觀的,因為從以往工業社會的觀點來看,只有年輕人能夠貢獻勞動力,因此人口負成長就是人口紅利消失。
不過,人口負成長雖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見的一個危機,但也可以是一個轉機,「在人類社會受到人口負成長的衝撞後,經過長時間的凝聚共識,這時就會產生一個前所未見的新文明。」
對人口負成長議題抱持「審慎樂觀」的態度,林博文認為,這個新文明在他所想像中,最關鍵就是「老有所用」,讓老人家也能成為勞動力的一部份,且整個社會會急需其他有人口紅利國家的移民,也就是一個移民社會的結構。
人類社會經過人口負成長的轉變後,居住模式也可能會有所變化,目前社會上出現「青銀共居」、「樂齡建築」等模式,引起政府部門的注意,就是一種新文明的社會結構。
林博文舉例,不少學校面臨少子化問題時,大多一籌莫展,但若換個角度想,學校在少了學生後,頓時少了巨額的收入,但也因此空出許多校舍,「若是能把這部分出租給銀髮族或退休人士,一來能解決學校收入頓減問題,二來也能降低社會成本。」同時,透過與學校課程合作,讓銀髮族以「終身學習」方式,來活躍或減緩老化。
銀髮族生活不僅有養老 樂活、樂齡住宅模式應運而生
除了校舍之外,也有不少樂齡建築模式在全台開花結果。去年底,在台中烏日開創的「合勤健康共生宅」,就是將無障礙旅館、銀髮服務、社區教育空間等融合在同一棟建物中,藉由專為老年人設計的建築模式,推動適合高齡者需求的新型態住宅。
「住宅是一個生活的容器。」合勤建設董事長李柏憲指出,他們希望把住宅的硬體、環境做大幅度的改善,並著手在相關服務智慧化,最後從人的巧思來進行改變,在現今老年人普遍無法自立互助的情況下,更需要樂齡建築的推廣,才能讓大家都有能安身立命的空間。
以往在進行老屋更新時,有7、8成老年人都會搬離原住處,「事實上是又花費更多資源,也浪費了原有的住處!」
李柏憲表示,若是將老屋周邊環境改善,並提供相對的硬軟體設施與關懷服務,就能讓老年人在其所熟悉的社區在地養老,透過在地社區的力量,去降低老化的壓力,節省更多長照或安養資源,「這種共生宅模式,能讓社區中不同族群彼此相互了解,也降低老齡照顧與土地取得的相關成本。」
住宅也能促進健康 未來銀髮建築或成主流
除了合勤共生宅之外,新北市也有一處銀髮建築模式受到關注。「樂陶居」位於中和青年社宅之中,是以「青銀共居」為理念打造的銀髮住宅,同樣有符合老年人需求的居住環境,此外更提供多元健康管理、樂活養身的服務模式。
樂陶居的經營團隊集順生總經理李正文提到,高齡化社會之後,這些老人家所需要的其實不僅僅只是醫療、長照,「他需要的是生活!」尤其在現代,以往「養兒防老」的觀念已經不適用,如果有一個地方能提供銀髮族選擇喜歡的生活方式,就能避免老年人孤獨終老,或造成子女負擔等情況發生。
李正文強調,如果一位銀髮族自己封閉在家裡,沒有與人互動,很快就會失智、失能,若來到「健康促進」的住宅,透過由大型企業提供的各項服務與活動,讓老年人延緩老化,進而就能有效降低社會與政府的長照負擔。
李正文有自信,未來這類銀髮建築模式將成為主流,「我們樂見其成,畢竟有市場就有競爭,相對的也會讓市場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