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金烺從小在盛產玻璃的新竹長大,國小畢業即進入玻璃產業,至今已累積近六十年創作經歷,成為國際玻璃工藝大師。許金烺不只擁有工匠技術和美學素養,更是積極將家鄉特色融入作品中。新竹有風城之稱,他將風的抽象元素化為具體,設計像是被風吹拂過的「彎腰花瓶」,突顯新竹風城特色。近年來,許金烺開班授課,希望能將技術傳承給下一代。
玻璃附著在陶瓷上的稱為琉璃;附著在金屬上則是琺瑯;而沒有附著在陶瓷上的才是玻璃。製作玻璃前需要先將鈉玻璃尾端預熱六百度保溫,再以一千兩百度高溫加上製氧機火炬燒製才能軟化玻璃棒,玻璃軟化後透過細工雕塑法,將兩根玻璃棒在火中旋轉、點、拉、捲附、鑲入,描繪出設計的圖形和線條,在火焰邊緣用已受熱的副玻璃棒點附在珠體上,移到火焰內切斷。
許金烺老師研發的內縮流動技法,透過高溫將繪製的圖案融進玻璃之中,就能創作出玻璃中具有圖樣的效果。而琉璃珠的製作過程則是將玻璃融化在附著陶瓷的鐵棒上,完成造型後再鬆動鐵棒才能取下琉璃珠。
新竹玻璃產業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代,因當地擁有天然氣和矽砂兩大製作玻璃必備材料,成為了新竹玻璃產業聚集的背景。許金烺從小生活在新竹,國小畢業為養家活口受家人安排進入范氏工廠擔任學徒,因此接觸玻璃工藝。
至今,許金烺已累積六十年玻璃創作經驗,從小學徒躍身為國際玻璃藝術大師。然而,近年來市場需求轉換,塑膠產品興起衝擊玻璃產業。許金烺卻堅持創作,無畏大時代更迭,獨創個人風格和技術。
入行契機 創作靈感
許金烺老師接觸玻璃的契機是為了家中生計,當時新竹興盛玻璃,他十三歲即進入范氏工廠製作串珠、補貼家用。當時經濟條件不優渥的家庭出席婚慶場合需要配戴便宜又好看的飾品,因此玻璃珠子、琉璃手鍊、項鍊藉著親民價格和豐富的樣式風靡一時。原先許金烺只是按照工廠生產串珠,有一天在上班期間突發奇想,將新竹動物園的可愛小動物融入玻璃。於是利用下班時間和工廠老闆租借場地和器具,嘗試以玻璃製作出一個個精美的動物玻璃擺飾。
經過一次次實驗,許金烺開始掌握玻璃燒製技巧,成功創作出第一套動物系列作品,與老闆商量幫忙販賣作品。然而,當時的玻璃市場以飾品為大宗,因此老闆認為這種擺飾沒有商機婉拒他。第一次創作遇到的挫折讓許金烺化阻力為轉機,十三歲的許金烺轉念一想:「如果市場沒有人在賣,這不就代表我是唯一?」,於是他毅然決然背著弟弟販賣自己的創作,北上臺北、南下彰化跑遍臺灣。許金烺笑著說:「人必須要超前部署,把眼光放遠看見商機。」看事情的角度很重要,十三歲的他,雖然作品被老闆否定,卻成為他往全台擴張的轉機。
許金烺十六歲時決定在新竹創立玻璃藝術工作室,開始鑽研技術、研發不同商品,從玻璃花瓶、擺設、煙灰缸、茶壺、琉璃珠飾品⋯⋯等玻璃工藝品。帶起一股玩玻璃的風潮和商機。他在成立工作室後研發出一種「細工雕塑法」的技法,手持兩根玻璃棒在火中點、拉、熔、切、旋轉⋯⋯等手法,精準地拉出各式各樣的造型。許金烺除了累積實務經驗,同時閱讀書籍了解玻璃、琉璃的熔點、係數⋯⋯等理論,更是透過閱讀書籍提升自身美學理論。
當完兵後,許金烺開始探索琉璃世界,一九七三年琉璃珠作品「面具」的創作靈感源自於許金烺去嘉義旅遊時,聽說當地曾經發生瘟疫,仕紳向觀音菩薩乞求平安,瘟疫平息後,嘉義人為感謝菩薩而建立觀音廟紀念。受到這趟旅程的啟發,許金烺創作「面具」,將觀音怒像以抽象圖形融入在琉璃珠中,目前已收錄在新竹玻璃博物館成為館藏。
突破技術 挖掘靈感
許金烺老師將近六十年的玻璃生涯,也曾遇到困境,遇到技術困難時,不斷實驗、與國內外玻璃藝術大師交流,創新獨門技術。曾經有美國學生為了學習內縮流動的技術,但美國人不願意與他分享技術,於是越洋來台向許金烺老師請教。當時許金烺也不知道這種技術的正確名稱,學生示範後,他馬上找出問題所在,親身示範操作手勢,透過交流讓師生之間都上了一堂課。許金烺也曾遭逢靈感枯竭時,他透露自己會透過旅遊把身邊所見的感觸加入作品中。
許老師辦公桌上一系列的「彎腰」花瓶,不同於常見的圓筒花瓶。因新竹風城以風大為特色,於是許金烺突發奇想,將風的抽象元素化為具體,花瓶外觀設計成像被風吹拂一般柔軟,把新竹在地特色融入在作品裡。
許金烺特別強調現代人都是小家庭,不一定大就是美,於是他特意設計小的風城花瓶,可以擺在家中每個角落。辦公桌上的茶杯也藏有玄機,許金烺自製的茶杯底部有一隻金魚,喝茶時會若隱若現,直到把茶喝完才能看清茶底的金魚全貌。精心將美學融入在日常用品中,激發不同創作路線。
分享技術 人性化教學
如今許金烺老師已是古稀之年,卻擁有前衛的思想和創新的勇氣,特別強調鑽研技術的同時必須同時提升想法和美學素養。許金烺認為技術不是私藏的,技術是用來分享的。九〇年代時,許金烺的事業已達到頂峰,卻選擇漸漸退出商業平台,選擇傳承技藝開班授課。許金烺老師不僅在清華大學授課,也在工作室中開設教學班。
許金烺老師的上課方式也如同作品獨具個人特色,每一次上課前並不會設定固定主題。而是讓學生自行討論今天作品的主題,並且自己去查詳細資料。如果學生想要燒製蝴蝶,那來自臺灣四面八方的學生就必須找出自己家鄉的蝴蝶,認識他們的品種、學名、型態、顏色、特色。許金烺老師希望透過「人性化教學」,讓學生認識自己的家鄉,把當地文化特色融入在作品其中,不去限制每個人的想像力。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玻璃和琉璃有什麼不同?
玻璃附著在陶瓷上的稱為琉璃;附著在金屬上則是琺瑯;而沒有附著在陶瓷上的才是玻璃。製作玻璃前需要先將鈉玻璃尾端預熱六百度保溫,再以一千兩百度高溫加上製氧機火炬燒製才能軟化玻璃棒,玻璃軟化後透過細工雕塑法,將兩根玻璃棒在火中旋轉、點、拉、捲附、鑲入,描繪出設計的圖形和線條,在火焰邊緣用已受熱的副玻璃棒點附在珠體上,移到火焰內切斷。
許金烺老師研發的內縮流動技法,透過高溫將繪製的圖案融進玻璃之中,就能創作出玻璃中具有圖樣的效果。而琉璃珠的製作過程則是將玻璃融化在附著陶瓷的鐵棒上,完成造型後再鬆動鐵棒才能取下琉璃珠。
新竹玻璃產業歷史
新竹玻璃產業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代,因當地擁有天然氣和矽砂兩大製作玻璃必備材料,成為了新竹玻璃產業聚集的背景。許金烺從小生活在新竹,國小畢業為養家活口受家人安排進入范氏工廠擔任學徒,因此接觸玻璃工藝。
至今,許金烺已累積六十年玻璃創作經驗,從小學徒躍身為國際玻璃藝術大師。然而,近年來市場需求轉換,塑膠產品興起衝擊玻璃產業。許金烺卻堅持創作,無畏大時代更迭,獨創個人風格和技術。
入行契機 創作靈感
許金烺老師接觸玻璃的契機是為了家中生計,當時新竹興盛玻璃,他十三歲即進入范氏工廠製作串珠、補貼家用。當時經濟條件不優渥的家庭出席婚慶場合需要配戴便宜又好看的飾品,因此玻璃珠子、琉璃手鍊、項鍊藉著親民價格和豐富的樣式風靡一時。原先許金烺只是按照工廠生產串珠,有一天在上班期間突發奇想,將新竹動物園的可愛小動物融入玻璃。於是利用下班時間和工廠老闆租借場地和器具,嘗試以玻璃製作出一個個精美的動物玻璃擺飾。
經過一次次實驗,許金烺開始掌握玻璃燒製技巧,成功創作出第一套動物系列作品,與老闆商量幫忙販賣作品。然而,當時的玻璃市場以飾品為大宗,因此老闆認為這種擺飾沒有商機婉拒他。第一次創作遇到的挫折讓許金烺化阻力為轉機,十三歲的許金烺轉念一想:「如果市場沒有人在賣,這不就代表我是唯一?」,於是他毅然決然背著弟弟販賣自己的創作,北上臺北、南下彰化跑遍臺灣。許金烺笑著說:「人必須要超前部署,把眼光放遠看見商機。」看事情的角度很重要,十三歲的他,雖然作品被老闆否定,卻成為他往全台擴張的轉機。
自立門戶 獨創工法
許金烺十六歲時決定在新竹創立玻璃藝術工作室,開始鑽研技術、研發不同商品,從玻璃花瓶、擺設、煙灰缸、茶壺、琉璃珠飾品⋯⋯等玻璃工藝品。帶起一股玩玻璃的風潮和商機。他在成立工作室後研發出一種「細工雕塑法」的技法,手持兩根玻璃棒在火中點、拉、熔、切、旋轉⋯⋯等手法,精準地拉出各式各樣的造型。許金烺除了累積實務經驗,同時閱讀書籍了解玻璃、琉璃的熔點、係數⋯⋯等理論,更是透過閱讀書籍提升自身美學理論。
當完兵後,許金烺開始探索琉璃世界,一九七三年琉璃珠作品「面具」的創作靈感源自於許金烺去嘉義旅遊時,聽說當地曾經發生瘟疫,仕紳向觀音菩薩乞求平安,瘟疫平息後,嘉義人為感謝菩薩而建立觀音廟紀念。受到這趟旅程的啟發,許金烺創作「面具」,將觀音怒像以抽象圖形融入在琉璃珠中,目前已收錄在新竹玻璃博物館成為館藏。
突破技術 挖掘靈感
許金烺老師將近六十年的玻璃生涯,也曾遇到困境,遇到技術困難時,不斷實驗、與國內外玻璃藝術大師交流,創新獨門技術。曾經有美國學生為了學習內縮流動的技術,但美國人不願意與他分享技術,於是越洋來台向許金烺老師請教。當時許金烺也不知道這種技術的正確名稱,學生示範後,他馬上找出問題所在,親身示範操作手勢,透過交流讓師生之間都上了一堂課。許金烺也曾遭逢靈感枯竭時,他透露自己會透過旅遊把身邊所見的感觸加入作品中。
新竹風城 彎腰花瓶
許老師辦公桌上一系列的「彎腰」花瓶,不同於常見的圓筒花瓶。因新竹風城以風大為特色,於是許金烺突發奇想,將風的抽象元素化為具體,花瓶外觀設計成像被風吹拂一般柔軟,把新竹在地特色融入在作品裡。
許金烺特別強調現代人都是小家庭,不一定大就是美,於是他特意設計小的風城花瓶,可以擺在家中每個角落。辦公桌上的茶杯也藏有玄機,許金烺自製的茶杯底部有一隻金魚,喝茶時會若隱若現,直到把茶喝完才能看清茶底的金魚全貌。精心將美學融入在日常用品中,激發不同創作路線。
分享技術 人性化教學
如今許金烺老師已是古稀之年,卻擁有前衛的思想和創新的勇氣,特別強調鑽研技術的同時必須同時提升想法和美學素養。許金烺認為技術不是私藏的,技術是用來分享的。九〇年代時,許金烺的事業已達到頂峰,卻選擇漸漸退出商業平台,選擇傳承技藝開班授課。許金烺老師不僅在清華大學授課,也在工作室中開設教學班。
許金烺老師的上課方式也如同作品獨具個人特色,每一次上課前並不會設定固定主題。而是讓學生自行討論今天作品的主題,並且自己去查詳細資料。如果學生想要燒製蝴蝶,那來自臺灣四面八方的學生就必須找出自己家鄉的蝴蝶,認識他們的品種、學名、型態、顏色、特色。許金烺老師希望透過「人性化教學」,讓學生認識自己的家鄉,把當地文化特色融入在作品其中,不去限制每個人的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