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美國國務院批准對台三項軍購,這三項軍購總價值18.113億美元,項次分別是高機動炮兵火箭系統(HIMARS,媒體與大眾一般以海馬士火箭稱謂)、增程型距外陸攻飛彈(SLAM-ER)與MS-110偵照莢艙。在美國國務院通過後經過1個月的程序而美國國會沒有反對的話,通常這項軍購就會進行,後續為採購國的行政流程。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攻擊/防禦性與性能


以美國國防安全合作局(DSCA)21日公佈的資料顯示,這三項軍購分別是135枚增程距外陸攻飛彈(10.08億美元)、11套高機動砲兵火箭M142發射車、64枚陸軍戰術飛彈系統(ATACMS,共4.361億美元)以及6具偵照莢艙(3.672億美元)。

首先要說明的是過往美國對台軍售通常只是防禦性武器,但嚴格來說陸軍裝備因為打擊火力距離較短,通常會被外界認為是防禦性武器,例如火砲與戰車等;是海空軍的機艦因為打擊距離遠因此通常被歸類為攻擊性武器,像先前美國售台F-16戰機就是攻擊性武器。

隨著中美關係緊張與可能觸發的軍事衝突,美國開始在對台軍售中放寬對攻擊性武器的定義,其中增程距外陸攻飛彈與高機動砲兵火箭就是一個案例,這些武器的射程讓台灣軍方在守勢戰略底下能有著攻擊性的戰術作為。

以高機動砲兵火箭來說,系統可以分裝12枚火箭彈或是更換飛彈箱改裝2枚陸軍戰術飛彈,飛彈可以攻擊到300公里的目標,增程距外陸攻飛彈也是一樣的情況,飛彈可以攻擊水面與陸上目標,距離達270公里。

台灣海峽平均寬度200公里、最窄處130公里,這270與300公里的射程足以打擊到福建第一線沿岸的機場、港口、兵員集結地、交通樞紐等目標,若敵軍確實有進犯跡象或是已經遂行攻擊時,軍方不能沒有做好相關的準備(這時候我方才能發動攻擊),而高機動炮兵火箭的飛彈以及增程距外陸攻飛彈彌補我方這些距離的火力缺口。高機動砲兵火箭飛彈配備M57戰術飛彈、彈頭重約500磅;而增程距外陸攻飛彈可透過戰機資料鏈、可精準導引飛彈攻擊點目標。

先前傳聞中的MS-110光電偵照夾艙主要是搭配F-16戰機運用,6具MS-110偵照莢艙單價算是高的,因此也有評論也指出這種價格可以購買二手戰機了!唯建軍備戰需相互搭配不能一概而論。此偵照莢艙在天狀況良好時可以偵照到184公里遠外的目標,讓戰機不用深入敵境就能獲得一手資訊,而現階段武器發展的趨勢是,只要是「看」得到的目標後續火力就能「打」得到,在這種狀況下或許MS-110偵照莢艙是必要的軍事投資。

正式公告與單價高低


美國除了對台銷售軍火外,事實上也銷售武器到盟邦或其他友好國家。目前美國銷售軍火的大宗除中東國家外,另一處就是前東歐國家,對這些龐大的軍事銷售,美國是透過國防安全合作局公布採購國所需採購的武器項次並對外說明,提交國會後若一月內未遭反對即可成案。

先前有關台灣七項軍購的新聞主要是先從路透社開始,新聞報導之後再由各媒體傳播而形成七項軍購的新聞風潮。美國一口氣宣布這七項軍購為過往罕見因此引起極大關注,後續有有媒體形容台灣購入這些裝備後將足以打造出刺蝟戰略或是豪豬戰略,同時對這七項軍購品名開始點評。

在美國正式公布之前就猜測這七項裝備的品名,目前是新聞上的求快,但新聞的第一要務還是要求真,這點也發生在這七項軍購的議題上;先前有評論指出台灣可能無法一口氣採購這些軍備,因此有些軍備項目可能買不到,其中為陸軍買了高機動砲兵火箭後,M109A6自走砲將因預算排擠而買不到。但10月22日的新聞卻指出,國防部長顏德發證實M109A6自走砲在採購清單內,那當初的七項軍購是哪一項被排擠了呢?

有評論也就這些採購案有沒有「命中」而訕笑媒體的不用功,但反過來說正是因為軍方的不透漏所以才要就可能的軍備出售項目做先前的評論與論述;再則在9月16日這條新聞曝光的時候,國防部還發布新聞稿指出這是媒體臆測!兩相比對,反而令人莞爾。

軍購案還有一個重要的討論議題是單價,這種以項目價格再除以數量的作法是論述的第一步,但會有些缺陷。這是因為每個項次採購的子細項各不相同,例如我們這次購買的高機動砲兵火箭,有「彈」沒有「箭」,因此價格就會跟同樣採購數量的國家不一樣。又每次軍購案都會有相關的備用料件、準則、技術文件、後勤服務、人員與裝備訓練、承包商服務年限等等,因此會有所差異,直白的講就是「包」幾年與「包」了什麼。

由於美國是膽敢賣武器給台灣而不怕得罪中國的國家,因此基本上美國對台軍售的本質是賣方市場,我們在暫時無法取得相關的武器系統時,通常只能在已知的軍購項目中,爭取比較好的交易條件也就是買菜多送些蔥的概念,但這需要軍方業管單位非常懂武器裝備,並配合外交與談判人才方才有可能成功,否則每一次軍購都會被外界說成,花大錢卻買了次級裝備的論述。

●作者:楊威利/資深軍事評論員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