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再論述。
※美國對台軍售建構刺蝟戰略。
※全民皆兵、後備動員思想的過時。
※當兵是年輕人的事。
新聞
近期由於共機頻繁的侵擾台灣防空識別區西南方,或者是直接進犯台灣海峽中線,進而引起國人對軍事議題的關注;同時路透社也報導美國對台的7項軍售,引發軍事迷與台灣民眾對軍事新聞的高度關注。
※美國對台軍售建構刺蝟戰略。
首先是美國對台的七項軍售,總的來說美國是膽敢賣武器給台灣而不怕得罪中國的國家,加上近期中美外交灣關係緊張,因此美國在對台軍售項次上放寬了對攻擊性的限制。
以高機動性多管火箭(HIMARS)系統來說,系統除可搭載多管火箭擔任反登陸打擊外,也可換裝ATACMC飛彈對福建第一線機場與軍事目標作攻擊;又如SLAM-ER飛彈也可以攻擊上述目標。而海上衛士無人機或是F-16戰機上所配備的偵照莢艙,則讓台灣軍方可以長時間遂行有效的情、監、偵能力,白話的講就是「看得」比較遠,而按照現代武器發展的趨勢,通常是「看」得到的話,下一步就是盡量延伸武器火力,讓武器「打」得到。
就因為台灣購置了這些大量軍備,因此美國智庫等研究機構以堡壘台灣(Fortress Taiwan)來形容這種狀況,用這類的形容詞形容台灣捍衛自我民主與自由的決心;更由於上述武器有部分讓台灣具備了戰時的攻擊能力,因此也被外界視為是豪豬戰略或是刺蝟戰略。新聞一出爐後,晚間政論節目開始望文生義的討論,甚至用非洲獅群很少去獵食或是豪豬與刺蝟的說法來充時間。
就軍事實務面來說,建構刺蝟戰略或是豪豬戰略主要還是高司的抉擇,高司單位與政府決定這種戰略,中下階層只能執行與運用,至於軍費與衍生的費用則需由全民買單。後續就有新聞指出,這七項軍售雖然是近年美國對台軍售中少有的舉措,但也可能引發後續的排擠效益,例如陸軍M109A6自走砲可能無法採購,或是這些軍售預算排擠了中科院的研發經費等。但採購上述軍備都足以證明台灣捍衛民主與自由的決心。
※全民皆兵、後備動員思想的過時。
前些日子的後備動員議題居然延燒了2、3週,這真是始料未及。講白一點這其實有點是假議題。
後備與動員本專述上篇已提及,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歐陸戰場,並且以鐵路運輸、空權尚未發達與飛彈時代尚未來臨前,何時動員、哪種年齡的役男要動員、以何方式運輸等等,在當時的戰略與戰術思考中確實相當有趣,但1918年已經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其戰時經驗能否套用於目前可能的台海戰事?這邊提出四點供大家思考,首先是目前戰爭速度太快,很可能這些動員部隊未經訓練完畢戰爭就已結束,那動員與後備是否還有意義?其次是廣大的後備動員兵力,其後勤、補給與宿營等,是否後備單位都做好了準備?三是後備動員起來的兵力。其施訓內容與部隊長的「權威」能否加強?若後備幹部無法「管」得動這些後備兵員,甚至凡是以「學長」多配合的領導方式的話,那麼寧可不要動員。最後則是後備的施訓內容,能否多點戶外實務戰場經驗課程、好少室內課與政治課程?如果軍方來年能做上述轉變的話,那麼外界會對後備改革的議題較有信心。
※當兵是年輕人的事。
由於近期中國頻繁舉行軍事演習、共機頻擾我防空識別區之際,許多跑政治線的記者也出爐了一條民眾是否願意當兵的民調,這項民調相當有趣。為展現捍衛台灣的決心,居然有7成5的民眾贊成恢復徵兵制,但有5成民眾不願上戰場的民調新聞。後續還有許多諸如「在家當兵」、「國土防衛隊」的論調,還有學者主張,應把重機也納入戰時動員對象的論調。
首先要說明的是,民主自由的社會常態是,只要事情不涉及到我、由別人去做總是好的論調基本上是主軸;例如大家都希望抗中保台,問題是當要你上戰場時那最好是別人去。這基本上是常態也不用太過驚慌。但我們要說明的是,全世界需要當兵的社會慣常是,當兵多半是年輕人(泛指20-40歲)的事,少有中老年人當兵的情況。這種情況不是沒有,例如二戰末期日本與德國的情況,透過網路資源,我們可以發現德國國民擲彈兵中有老年兵扛著鐵拳(Panzerfaust)或是日本民眾拿著竹茅訓練的照片。我們要問的是,真的台海戰爭來臨時要打到這樣子嗎?
這個大哉問的問題後續會引發更多的問題,回答不想打這樣戰爭型態的一方偶爾還會被打成「失敗主義」份子。不過我們必須要說的是,打仗是年輕人的事,大家有抗中保台意識很好,但隨著武器的精密與複雜化,加上現在戰爭節奏很快,因此保衛國家安全需要專業的優秀年輕人從軍,而不是透過網路民調顯現出保台的意願。不過非常可惜的是,在全募兵制下的台灣,其部隊招募率並不是很理想,許多艱困單位的招募率很差,留營率也堪虞。
總的來說,抗中保台的意識大家都有,但囿於武器系統的進步與專業化,目前台灣需要各種專業年輕人從軍,在添購武器後先行加強第一線戰備,之後才是討論後備動員與全民皆兵的議題。但非常可惜的是,媒體通常處理日常的新聞,少有深入討論此事的專題。政客與8點檔電視評論也增加了更多的隨意談天橋段,收視率卻反而不見減少,這也是民主自由與開放社會的另類現象。
●作者:楊威利/資深軍事評論員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
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全民皆兵、後備動員思想的過時。
※當兵是年輕人的事。
新聞
近期由於共機頻繁的侵擾台灣防空識別區西南方,或者是直接進犯台灣海峽中線,進而引起國人對軍事議題的關注;同時路透社也報導美國對台的7項軍售,引發軍事迷與台灣民眾對軍事新聞的高度關注。
※美國對台軍售建構刺蝟戰略。
首先是美國對台的七項軍售,總的來說美國是膽敢賣武器給台灣而不怕得罪中國的國家,加上近期中美外交灣關係緊張,因此美國在對台軍售項次上放寬了對攻擊性的限制。
以高機動性多管火箭(HIMARS)系統來說,系統除可搭載多管火箭擔任反登陸打擊外,也可換裝ATACMC飛彈對福建第一線機場與軍事目標作攻擊;又如SLAM-ER飛彈也可以攻擊上述目標。而海上衛士無人機或是F-16戰機上所配備的偵照莢艙,則讓台灣軍方可以長時間遂行有效的情、監、偵能力,白話的講就是「看得」比較遠,而按照現代武器發展的趨勢,通常是「看」得到的話,下一步就是盡量延伸武器火力,讓武器「打」得到。
就因為台灣購置了這些大量軍備,因此美國智庫等研究機構以堡壘台灣(Fortress Taiwan)來形容這種狀況,用這類的形容詞形容台灣捍衛自我民主與自由的決心;更由於上述武器有部分讓台灣具備了戰時的攻擊能力,因此也被外界視為是豪豬戰略或是刺蝟戰略。新聞一出爐後,晚間政論節目開始望文生義的討論,甚至用非洲獅群很少去獵食或是豪豬與刺蝟的說法來充時間。
就軍事實務面來說,建構刺蝟戰略或是豪豬戰略主要還是高司的抉擇,高司單位與政府決定這種戰略,中下階層只能執行與運用,至於軍費與衍生的費用則需由全民買單。後續就有新聞指出,這七項軍售雖然是近年美國對台軍售中少有的舉措,但也可能引發後續的排擠效益,例如陸軍M109A6自走砲可能無法採購,或是這些軍售預算排擠了中科院的研發經費等。但採購上述軍備都足以證明台灣捍衛民主與自由的決心。
※全民皆兵、後備動員思想的過時。
前些日子的後備動員議題居然延燒了2、3週,這真是始料未及。講白一點這其實有點是假議題。
後備與動員本專述上篇已提及,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歐陸戰場,並且以鐵路運輸、空權尚未發達與飛彈時代尚未來臨前,何時動員、哪種年齡的役男要動員、以何方式運輸等等,在當時的戰略與戰術思考中確實相當有趣,但1918年已經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其戰時經驗能否套用於目前可能的台海戰事?這邊提出四點供大家思考,首先是目前戰爭速度太快,很可能這些動員部隊未經訓練完畢戰爭就已結束,那動員與後備是否還有意義?其次是廣大的後備動員兵力,其後勤、補給與宿營等,是否後備單位都做好了準備?三是後備動員起來的兵力。其施訓內容與部隊長的「權威」能否加強?若後備幹部無法「管」得動這些後備兵員,甚至凡是以「學長」多配合的領導方式的話,那麼寧可不要動員。最後則是後備的施訓內容,能否多點戶外實務戰場經驗課程、好少室內課與政治課程?如果軍方來年能做上述轉變的話,那麼外界會對後備改革的議題較有信心。
※當兵是年輕人的事。
由於近期中國頻繁舉行軍事演習、共機頻擾我防空識別區之際,許多跑政治線的記者也出爐了一條民眾是否願意當兵的民調,這項民調相當有趣。為展現捍衛台灣的決心,居然有7成5的民眾贊成恢復徵兵制,但有5成民眾不願上戰場的民調新聞。後續還有許多諸如「在家當兵」、「國土防衛隊」的論調,還有學者主張,應把重機也納入戰時動員對象的論調。
首先要說明的是,民主自由的社會常態是,只要事情不涉及到我、由別人去做總是好的論調基本上是主軸;例如大家都希望抗中保台,問題是當要你上戰場時那最好是別人去。這基本上是常態也不用太過驚慌。但我們要說明的是,全世界需要當兵的社會慣常是,當兵多半是年輕人(泛指20-40歲)的事,少有中老年人當兵的情況。這種情況不是沒有,例如二戰末期日本與德國的情況,透過網路資源,我們可以發現德國國民擲彈兵中有老年兵扛著鐵拳(Panzerfaust)或是日本民眾拿著竹茅訓練的照片。我們要問的是,真的台海戰爭來臨時要打到這樣子嗎?
這個大哉問的問題後續會引發更多的問題,回答不想打這樣戰爭型態的一方偶爾還會被打成「失敗主義」份子。不過我們必須要說的是,打仗是年輕人的事,大家有抗中保台意識很好,但隨著武器的精密與複雜化,加上現在戰爭節奏很快,因此保衛國家安全需要專業的優秀年輕人從軍,而不是透過網路民調顯現出保台的意願。不過非常可惜的是,在全募兵制下的台灣,其部隊招募率並不是很理想,許多艱困單位的招募率很差,留營率也堪虞。
總的來說,抗中保台的意識大家都有,但囿於武器系統的進步與專業化,目前台灣需要各種專業年輕人從軍,在添購武器後先行加強第一線戰備,之後才是討論後備動員與全民皆兵的議題。但非常可惜的是,媒體通常處理日常的新聞,少有深入討論此事的專題。政客與8點檔電視評論也增加了更多的隨意談天橋段,收視率卻反而不見減少,這也是民主自由與開放社會的另類現象。
●作者:楊威利/資深軍事評論員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
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