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廳院為了讓所有觀眾都能欣賞演出,今(2020)年特別擴大共融計畫,除了將部份演出加入「口述影像」服務,讓視障者也能觀賞舞蹈、戲劇演出,今年也首次嘗試在狠劇場& ActNow Theatre《虛擬親密》與駐館藝術家樊宗錡的《十二碗菜歌》作品中增加「情境字幕」,透過字幕呈現,讓聽障者也能感受舞台上的音樂與音效,讓觀賞經驗更加完整。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充滿台味的歌舞戲《十二碗菜歌》由兩廳院駐館藝術家樊宗錡編導,更邀請國寶級辦桌大師林明燦擔任顧問,力邀雙雙入圍金鐘獎的楊烈與蔡昌憲出演總鋪師父子,演出中更以國台日語三頻齊開,演唱《故鄉》、《水車姑娘》、《寶島曼波》等經典台語老歌,要如何用字幕呈現音樂性也是一大考驗。

樊宗錡表示,其實情境字幕在網飛(Netflix)影集上面也常常出現,像是「音樂進」或「鼓譟的人聲」都是其中一種,不過這樣客觀中立的陳述方式又過於中性,音效和音樂還是有分不同的風格和感受,根據音樂風格、進入劇情的方式以及當下情境寫成「輕快節奏的音樂響起,雞叫聲不絕於耳」;原本在角色心有靈犀,互相有感時播出浪漫的音樂,寫成「浪漫的音樂緩緩進入,墜入愛河的氣息」即使是視覺上有感,「我們還是把聽覺上會帶給觀眾的感受一起寫進來。」

▲樊宗錡說,這次的製作用文字去思考聲音,要讓聽障者感受到音樂的風格或是情感、溫度上的變化。(圖/兩廳院提供)
▲樊宗錡說,這次的製作用文字去思考聲音,要讓聽障者感受到音樂的風格或是情感、溫度上的變化。(圖/兩廳院提供)
「我們今天去做戲,用很明確的燈光、演員的聲音表情等等,本來就是要做的更明確更仔細,因此這樣聲音的形容也可以嘗試點到更細,不怕說太多,而是讓大家能更融入到情境裡面」,樊宗錡說,這次的製作用文字去思考聲音,看如何說明讓聽障者感受到音樂的風格或是情感、溫度上的變化。

樊宗錡也興致勃勃地分享,另一件特別的事就是劇中有許多經典的台語老歌,「但是台語歌聽障朋友是不懂的」,因為聽障朋友學習的文字全部都是華語,並沒有學到台語或是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台羅),所以變成這次的作品我們要把「迄逃」、「猶原」等原版的歌詞重新翻譯,聽障朋友才會看得懂,這是滿少見的需求,「通常是要把台語翻成台羅的寫法,但這次我們是把台語翻成華 語的寫法。」

而另一位兩廳院駐館藝術家周東彥的作品《虛擬親密》也參與了此次情境字幕的建置,周東彥說,自己對於共融相當有感,台灣在劇場的平等上其實都走得很前面,共融也是其中之一。

▲《虛擬親密》並不是一般寫好劇本「按本操戲」的作品,而是以工作坊的形式,邀請一群台北的酷兒、性少數共製。(圖/兩廳院提供)
▲《虛擬親密》並不是一般寫好劇本「按本操戲」的作品,而是以工作坊的形式,邀請一群台北的酷兒、性少數共製。(圖/兩廳院提供)
《虛擬親密》並不是一般寫好劇本「按本操戲」的作品,而是以工作坊的形式,邀請一群台北的酷兒、性少數共製,並請他們在台上分享自己的故事,他們會問問題、會被問問題,所有的觀眾都拿著手機回答他們被詢問的問題。

周東彥坦承,「其實這是一個很不適合做情境字幕的作品」,但因著這是個分享多元性、分享別人不知道的故事、分享原來和自己的故事也相似的故事,不同性向的人們也可以互相明白,那我們在情境字幕上給予一些提示,聽障者也能和一般民眾一樣觀賞表演。

周東彥指出,情境字幕在作品之中的確有不容易的地方,但也有適合的地方,因為劇場內發生的事本來就會因為觀眾的注意力放在不同的地方而有不同,是多焦點的,「當你是需要、想要看到你聽到的內容的時候,我覺得就應該要可以做到。」每個人都可以自由選擇在劇場內要感受到什麼,聽障者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