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總統馬英九日前大動作舉辦「國家不安全」研討會,批評蔡政府「不接受九二共識,選擇聯美抗陸,讓兩岸僵局變危局」,更高分貝砲轟蔡「選擇錯誤的國家路線,輕率把國家推到戰爭邊緣」,引發民進黨及國民黨激烈交鋒,雙方罵戰不斷。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要檢視一位國家前任元首對現任元首的重話批評,究竟是否有道理,其實有比罵戰更有效的方法,就是回頭檢視這位前任過去的國安表現,以及那些政策方針,至今是否仍然合宜。

針對馬政府八年的國安表現,我們就幾個常見的面向來討論:

第一,軍事國防。

國防是國家安全最傳統也最直接的面向,正是因為如此,馬英九在2008年競選總統時,許下了「國防預算不低於GDP 3%」的承諾,以支應國軍持續強化的需要。

結果,針對這項承諾,馬英九的八年任期中有七年跳票,尤其最後一年僅剩2.095%。此外,民進黨前立委更指出,馬英九在黨主席任內,在立法院阻擋扁政府軍購69次。馬的強化國防立場,令人質疑。

對此,馬辦以任內軍購金額201億元,較扁政府84億更高來辯駁。但這樣的辯駁有兩大問題。

其一,扁政府軍購金額較低,不就坐實了「馬英九指揮國民黨立委阻擋軍購」的指控嗎?

其二,馬政府國防預算比例連年跳票探底的同時,中國軍費卻是連年升高,這段期間兩岸軍事失衡的持續加劇,更是咸認的共識。光拿出「馬比扁高」,顯然無法讓人信服。

當然,軍事加強未必要靠軍購,也可以靠自己。然而,慶富獵雷艦案就是在2014年馬任內得標,結果是公股銀行被詐貸217億,獵雷艦不見蹤影。

請問馬英九,對於任內這樣的軍事國防表現,自己滿意嗎?

第二,經濟貿易。

經濟是國家的命脈,尤其台灣作為島國,對外貿易的GD的貢獻度更是顯著大於內需成長。

關於貿易,台灣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長期偏高,等於將自己的命脈,交給對自己最有主權威脅的國家,早已是每任政府都要面對的考古題。

對此,馬政府的因應方案是簽訂ECFA、服貿及貨貿,而這類協定所要產生的效果,通常就是讓雙方的經貿連結更加緊密。

請問,繼續把更多的雞蛋放入中國的籃子,是一個正確的國安作為嗎?

更麻煩的是,在對中國擴大開放及加速整合的政策主軸下,台灣的「實質薪資」卻始終原地踏步,不僅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各種中資或台商題材更順勢在各縣市助攻炒房,2008-2015年房價大漲82.6%,成長幅度是經常薪資7.7%的11倍。

另一個困擾是觀光。馬政府任內靠著大量引進中國團,衝高了來台觀光人次,各種「中客概念」的旅館、旅行社及遊覽車業者,更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結果,這些旅遊業者在中國突然收緊出團數量後,立刻面臨大量倒閉的危機,因此蔡政府才端出「暖冬」和「秋冬補助」救援,至今成為觀光產業升級轉型的未爆彈。

馬英九當然可以批評,蔡英文政府的兩岸貿易依存度比他還高,但回顧馬過去的政策,顯然也不是能夠提高經貿自主性,強化台灣經濟安全的答案。

第三,資安防護。

隨著全球資訊化的腳步加快,所有國家對於資訊安全的重視也加速提升,近兩年來歐美各國陸續對中國資訊設備祭出禁令,就是最好的證明。

以美國為例,將資安視為國安的方針其實並非川普總統的發明,早在歐巴馬時期就已開始。請問任期幾乎與歐巴馬重疊的馬英九,同一時間做了什麼呢?

日前由於總統府遭駭,行政院開始盤點中央地方的政府機關,使用了多少華為、海康威視等中國製資訊設備。結果一看採購時間,絕大多數都是落在馬英九的任內。

除了資訊設備上的輕忽,實體的資安作為也讓人搖頭。在馬英九任內,大量的「統戰旅行團」來往中國,逐漸交織成牽涉學校、宮廟、黑道、村里長的龐大中國資訊戰滲透網絡,至今成為台灣國安仍待克服的國安威脅。

當然,台灣政府的華為禁令並非蔡英文的發明,馬英九任內就曾端出,但不僅在中央仍有一堆華為產品,國民黨執政縣市到前年為止,還大刺刺地在舉辦活動時掛上華為贊助。整體資安意識的低落,令人搖頭。

最後,除了過去的國安成績單不太好看,馬英九對於國安情勢的掌握度也讓人憂心。

例如,針對馬英九念茲在茲的九二共識,習近平早在去年就公開限縮成「一國兩制台灣方案」,而香港模式的下場相信大家有目共睹。繼續堅持以九二共識作為解決兩岸僵局的基礎,恐怕過於脫離現實。

此外,全球局勢也在美中貿易戰及武漢肺炎的推波助瀾下,從美中合作走向美中對抗,不只是台灣面臨選邊壓力,歐洲、澳洲、亞洲各國也是如此。而在美國的帶頭效應下,各國也陸續加深與台灣的合作。

換句話說,選在此時要回到馬英九的政策主軸,不僅看不出實際效應,更有讓台美關係付出代價的明顯風險。這些正在發生的趨勢,相信許多人都看出來了,難道馬英九都沒看到嗎?

國民黨要不要跟馬英九脫鉤,是他們的家務事,讓國民黨自己面對。但台灣的國安方針攸關所有台灣人,看看馬英九任內國安成績單上的紅字,以及與現實局勢的脫節,還是請這位前總統好好享受退休生活,別再出來指手畫腳了。

●作者:李兆立/時代力量智庫執行長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 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