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食物致癌風險真假?這些食物少吃為妙
網路流傳各種食物致癌傳言,然而大多為片面資訊,且未經過科學證實,民眾該如何在食物選擇上「趨吉避凶」,減少致癌物質的攝取?高敏敏營養師受訪指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所屬《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依照物質致癌的可能性高低可分為四級。所謂第一級致癌物,是指對人類有明確致癌性的物質,如:菸草、檳榔、酒精、加工肉品、黃麴毒素,第二級A類致癌物,是指對人類致癌可能性極高的物質,如:油炸物、高溫烘烤、過量攝取紅肉。此外,栽種過程中使用的農藥,也被證實是致癌風險因子,選擇有機蔬果也獲得不少人的青睞。
吃錯食物搭配會致癌?關鍵在少碰這三種東西
大眾的另一項常見迷思,就是某類食物與某類食物如果一起吃,有可能會增加致癌風險。高敏敏解釋,比如隔夜菜被貼上致癌標籤,皆與含有「亞硝酸鹽」有關。而民眾常接觸到的加工肉品,在製造過程中會使用硝酸鹽或亞硝酸鹽,增加肉品的保濕及抑制肉毒桿菌的生長,包括香腸、培根、臘腸、熱狗等加工肉品,已經確定攝取過量,會增加致癌的發生率,並且與罹患大腸癌有直接的關係,大腸癌也是目前國人十大死因中癌症的發生率首位。
此外,高溫烹煮也會增加致癌物質產生量,高敏敏解釋,煎、炸等高溫烹調方式、或是燒烤後焦碳化的食物,會產生「丙烯醯胺」,而肉類在烹調超過100度C以上,亦會產生「異環胺類」,兩者皆屬於致癌物質,因此燒烤、炸物、肉乾、魚鬆等高溫烹調的食物,應避免攝取過量。第三種要注意的食物中的致癌風險是黃麴毒素,特別是保存不當或發霉的食物,例如花生、玉米、穀類,過期或保存不當就不可再食用。尤其是有長期飲酒習慣、B型肝炎或C型肝炎的患者,在吃下含有黃麴毒素的食物後,毒素與酒精交互作用,易導致誘發肝癌,提醒民眾掌握三大要點,可遠離食物中的致癌危機。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延伸閱讀》
.三餐如何吃才能防止癌症找上門?掌握六大飲食方針
.常見10種易增罹癌風險食物,營養師:紅肉攝取建議一週最多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