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國防專家日前指出,台海近日發生「低度衝突」的機率頗高,包括中共奪取東沙等外島,問題來了,什麼叫「低度衝突」?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1980年代美軍進行全面軍事改革後,將戰爭,或「武力使用」分為三個級:「全面戰爭」是世界大戰等級的戰爭,可能用到核武;「有限戰爭」則涵蓋了越戰、波灣戰爭、伊拉克戰爭等使用到地面部隊,正式進行一場傳統戰爭的武力對撞。但為了應付許多的「小戰」,防止美國利益受到「蠶食」,於是創造了「低度衝突」(Low Intensity Conflict, LIC)這個類別,以處理未達戰爭規模的各類「政治性武力使用」(Political Use of Force)。

在美軍準則《FM 100-20 Military Operations in Low Intensity Conflict》中,列出四種LIC項目:

1、支援叛亂與反叛亂作戰(Support for insurgency and counterinsurgency.)-例如:訓練與支援伊拉克部隊對抗ISIS,或訓練尼加拉瓜游擊隊反抗政府。

2、反恐戰爭(Combatting terrorism.)-例:狙殺賓拉登及伊朗革命衛隊頭目。

3、維和部隊(Peacekeeping operations.)-例:1993索馬利亞(黑鷹計劃)。

4、平時例外行動(Peacetime contingency operations.)-例:飛彈攻擊敘利亞。

在實際操作上,低度衝突的應用範圍遠不只此。1983年美軍打進格瑞那達,以及1989年底2萬7千名美軍衝進巴拿馬,逮捕諾瑞加,美軍仍視為一次「低度衝突」等級的軍事作戰行動,而不是一場戰爭。充分展現了大國的特權:是不是叫作「戰爭」?!由我定義。

「低度衝突」是一種「彈性反應」(Flexible Response)國家戰略思維下產生的軍事歸類。「彈性反應」是甘迺迪時代開始實施的國家戰略,調整了1947年冷戰以來,從杜魯門到艾森豪那種「大舉報復」(Massive Retaliation),動不動喊動用核武的嚇阻戰略。因為蘇聯與中共發展出一連串的「小戰」,顛覆政府、游擊衝突、代理人戰爭、恐怖攻擊…,讓動用核武的聲明,看起來就像大砲打小鳥,完全不符比例原則,缺乏「可信性」(Credibility),因此不產生嚇阻效用。

「彈性反應」戰略的主要概念,是國家應該針對各種衝突的類型與規模,分別建置對應能力與方案。這需要國家組建一支從熱核飛彈到傳統軍隊,再到反恐小隊都相當完備的武力系統,搭配政治與外交運用,應付各種衝突需要。

換句話說,「低度衝突」雖是一種武力使用,背後卻需依賴強力有效的情報與政治操作,必須精算武力使用的規模及方式,控制局面以防止無限升高擴大的外交機制,以及各種國內外輿論操作,以完美達成政治目標。

舉例來說,美軍搭直升機摸進巴基斯坦狙殺賓拉登,巴基斯坦基於國家主權,當然要反應。於是美軍的首要考量不只是狙殺,還得要避免巴基斯坦空軍發現與追擊,完整撤出部隊才算軍事成功。接著靠情報交換與外交折衝,舒緩巴基斯坦的抗議和反彈,才算完整達成政治目標。

回到台海兩岸,照現在的美軍概念,823砲戰也只能算是一種「低度衝突」,只能算是一種戰爭邊緣的武力對抗。1995-96年台海危機,本質上只是一場「心理戰」,只能算是一種「砲艦外交」式的「武力展示」,目標在於擾動台灣民心士氣,製造恐慌,以孤立和干擾李登輝選舉。當時中共雖有能力拿下外島,但這支旱鴨子卻沒有能力打下台灣本島。對岸也怕一旦奪取外島,反造成台灣有藉口宣佈獨立,政治與外交上衝擊更大。最後台灣沒有宣佈獨立,中華民國法統也在總統選舉後合法轉移,雙方各取所需,不了了之。

時至今日,中共軍事力量雖然大幅成長,但其海空實力能否支持一場大規模跨海登陸作戰?實有疑問。況且除了一江山等近岸島嶼外,中共從無遠距離登陸奪島作戰的成功戰例,實力仍有待驗證。中共軍機繞台與海空演習,跟96年飛彈危機一樣,心理戰的意圖遠大於實質攻防。

那麼中共是否會奪取東沙島之類外島,進行一場「低度衝突」等級的政治性武力使用呢?不排除此種可能。但這種武力使用的成本不低,台灣的海空軍必然反擊,且政治上的後座力頗強。須知,低度衝突之所以能維持「低度」而不快速升高為一場戰爭,得要攻擊一方能「得」,另一方在升高成本與風險考量下也能「捨」。台灣的民進黨政府,恐無法承受丟棄外島而不升高反應的政治衝擊。如果獨派要求公投或修憲獨立,中共勢必要不惜血本攻佔本島,情勢必然快速升高失控為一場全面戰爭。老美如果賊一點,剛好藉此以台灣為餌,殲滅中共近年跟下餃子一樣增長的海空軍,重佔東亞軍事優勢,解除心頭隱患。

台海局勢固然緊張,但升高衝突對雙方而言,都將是場不可控也不可逆的過程,沒有人會輕易啟戰,低度衝突的機率其實不高。現今重點問題,是台灣民眾對於國防與戰略的認識必須加強,戰爭不是比比飛機大砲數量與技術諸元便能決定勝負,武力使用與展示也不完全等於毀滅性戰爭,秀肌肉不等於下場打,下場打也不等於搏命戰,其間仍有相當距離。社會心理上不亂恐慌,不要一聽到「武力」就拼命跳腳,政府也能務實的把部隊精實訓練到能打一場現代戰爭,並忠實報知風險與應對方案,取得人民信任,才是我們面對緊張局勢應有的處理態度。

●作者:吳崑玉/專欄作家、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