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上海雙城論壇今(22)日起,在台北市晶華酒店及上海市國際會議中心以視訊方式舉行。但這次的雙城論壇從籌辦到登場,在國內政壇都遭到多方質疑,台北市長柯文哲更被綠營支持者指為「中共同路人」,讓人忍不住想問:柯文哲到底犯了誰的忌諱?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可以就事論事,相較於2015年在雙城論壇上大談「兩岸一家親」的柯文哲,五年後的今天,柯文哲對於兩岸的論述有沒有重大的改變?檢視2015年柯文哲的發言及今日在雙城論壇開幕式的發言,我們可以發現,柯文哲對於兩岸關係的立場一直沒有重大的改變;真要說改變,大概就是從2015年的四個「互相」,變成了2020年的五個「互相」。

既然柯文哲的立論沒有重大的改變,那麼,為什麼訐譙柯文哲的音量比五年前大了那麼多?我們可以合理懷疑,主要原因來自於外部環境的改變。

仔細分析可以發現,柯文哲第一次以台北市長身分參加雙城論壇是2015年,當時執政黨是國民黨、總統是馬英九,原本與中國大陸的互動與溝通就不是什麼大問題。因此,柯文哲發表「兩岸一家親」的說法後,除時任台南市長的賴清德表達了不同意見外,就連當時擔任民進黨台北市議會黨團的吳思瑤都對柯文哲的發言表示肯定。

但隨著2016年蔡英文在總統大選中勝出,中央層級的兩岸關係急凍至今,甚至今年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後,原本應該負責與中國大陸相關部門對口的陸委會、海基會功能盡失,連撤僑的包機都還要仰賴台商協會居中協調才能成行;更遑論與疫情相關的通報及合作等措施。

再加上國民黨自2016年總統大選敗選後,便一蹶不振,陸方對國民黨的態度也丕變,因此,即使國民黨有意效法扁政府時期,以政黨代替政府進行兩岸溝通,陸方也感到興緻缺缺。

簡單來說,在2020年的現在,台北市長柯文哲成為台灣政壇上,唯一能夠以現任首長身分,與中國大陸進行「正常化」溝通的政治人物。從這個角度來看,柯文哲去年7月在上海說:「『雙城論壇』是『兩岸唯一的正式溝通平台』。」雖然遭陸委會發新聞稿痛批:「該論壇是兩岸城市間交流平台,但不是兩岸唯一正式溝通平台,海基會是政府唯一授權溝通管道。」但從實務上,柯文哲說的其實並不算錯。

當然,從另一方面來看,海峽兩岸之間的衝突及對立,這兩年間因為去年香港的反送中事件、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及港區國安法等事情影響,本來就升至千島湖命案以來的新高點,這也讓台灣社會產生一種「逢中必反」的氛圍,此時柯文哲舉辦雙城論壇,自然成為話題的焦點。

平心而論,台灣可不可能與中國大陸完全「不接觸、不妥協、不談判、不嬉皮笑臉」?當然可能,過去的台灣就是這麼做的。但時至今日,誰還會以為台灣可以回到那個「國共不兩立」的時代?事實是沒有,即使是民進黨的政治人物也不會這麼認為。最好的例子是台南市長黃偉哲6月底在政論節目中就明白表示,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到期,其每年帶來的關稅補貼約台幣600億,若不續約政府就需要考慮如何補貼協助農產外銷。

那麼,為什麼台灣政壇唯一能夠與中國大陸進行正常、對等交流的柯文哲,會遭政敵圍攻、抹紅?答案很簡單,在台灣政壇,「不需要解決問題,只要解決提出問題的人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