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擋下陳菊的監察院長人事案,中國國民黨短短半個月內兩度佔領立法院議場失敗。第一次旋風式佔領 21 小時後,還有些人會認為,新任黨主席江啟臣的行動力有展現新意;然而第二次再度失敗後,連這最後一點的期盼,都轉為對國民黨新路線的質疑。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江啓臣領導的國民黨,佔領行動為何兩戰兩敗?有人歸因於民進黨更擅長武鬥路線,更有優勢人力,所以能強力排除。但國民黨真正輸掉的不是人數,而是問政能力和政黨品牌的全面潰敗。

首先,國民黨的屢敗屢戰不是問題,學不到教訓才是最大問題。

「佔領議場或主席台」原本就是少數黨議事攻防的策略之一,不僅過去在野時的民進黨,就連 2016 年後全面在野的國民黨也試了好幾次,所以這跟「新路線」一點也扯不上關係。

國民黨過去四年來,在議場佔領主席台或上演全武行超過 20 次,每個會期開始杯葛閣揆施政報告及備詢,更是家常便飯。

問題是,這一次次的行動,有哪一次成功擋下了任何民進黨要強勢通過的法案、人事案或預算案嗎?

沒有,成功率是完美的〇。無論是一例一休、年金改革或前瞻條例,拆完主席台,灑完麵粉潑完水,沒有任何案子因此被擋下來過。

如今,國民黨在新任黨主席的領導下,再次兩度嘗試,除了再度被民進黨迅速清場,看來也可預見再度被碾壓過場的結局。

請問國民黨,除了一再的失敗,以及讓黨籍立委們留下「戰力不佳,續航力不夠,吵著要冷氣,只想趕下班」這些淪為笑柄的形象,這種令人生厭的失敗戲碼,還要上演幾回?

其次,國民黨反覆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嚴重缺乏論述能力。

回顧國民黨過去 20 幾次的佔領行動,稍微翻找新聞就可以發現,除了空洞的口號,大家其實看不到國民黨為什麼要不惜上演全武行的真正論據。

例如三年前,國民黨同樣在立院臨時會的前瞻建設預算審查,上演衝撞拆台的全武行。但除了「撒錢綁樁」的口號,我們不記得國民黨立委做了什麼實質審查,提出了什麼具體質疑。

前瞻計畫整體高達 8,400 億,明明應該進行嚴格縝密的審查,為人民納稅錢好好把關,如今大家對於那場審查的記憶,卻只剩下國民黨立委的潑水撒麵粉,論述能力的空乏,令人搖頭。

再拿剛剛失敗的「擋菊」佔領行動,國民黨以「高雄 731 氣爆善款疑慮出現新證據」為由,要求陳菊自動退出提名靜待調查。

問題是,如果進一步詢問國民黨提出質疑的論據在哪裡,就會立刻破功。

例如,跳出來要求監察院調查的高雄市議員陳麗娜,就是高雄市議會「731氣爆專案調查小組」的召集人。然而,這個小組自從去年二月成立後,從未拿出像樣的調查報告,就連曾經排定的專案報告,都被陳麗娜自己以「調查小組資料不夠充分」而取消。

作為能夠調閱市府資料的高雄市議員,在國民黨執政高雄的期間,連一份調查報告都做不出來,就敢拿來當力擋陳菊人事案的理由。新任黨主席下的國民黨,論述能力不僅沒有進步,反而是更退步了。

最後,國民黨失敗的佔領行動,是對民進黨強渡關山的成功護航。

同樣作為在野黨,時代力量四年來每次遇到重大議題陷入爭議時,最大的夢魘不是民進黨用人數優勢碾壓少數黨,而是國民黨上演全武行。

因為,國民黨拆掉的麥克風和質詢台,是我們應該要透過質詢來強力監督的地方。一旦遭到國民黨的癱瘓,不僅會讓其他正常的在野黨陷入無法監督的困境,佔領行動中的各種荒謬畫面,更會給民進黨碾壓通過最好的理由。

例如,面對包括陳菊在內的所有監察委員被提名人,有關如何順利廢除監察院的退場計畫,如何在廢除前善盡監察職責,如何在人權委員會落實基本人權保障,我們都有很多問題要問,來確定這些人選是否適任。

然而,在國民黨立委陳雪生先上演「用肚子頂民進黨女性立委范雲」,又嗆「拿身體作秀,去告啊」,同黨陳玉珍更聲援加碼「上個戰場就哭爸哭母」後,未來進行審查時所有對陳菊的提問和質疑,都可能被輕易冠上「跟著國民黨一起踐踏女性」的罪名,而失去應有的力道和正當性。

換句話說,讓完全執政的民進黨能夠在強渡關山後順利脫身,甚至能夠反過頭來質疑在野黨野蠻鴨霸的,就是國民黨自己。

最後的最後,作為被國民黨拖累四年的在野黨,我們要給國民黨,以及昨天與國民黨一起站在主席台前的民眾黨,一個誠心的建議。

面對全面執政的民進黨,應該做到的是做好功課理性監督,才能讓執政上的缺失被清楚凸顯出來,而非被國會荒謬的戲碼模糊焦點。

例如,大家或許忘了,2016 年蔡總統提出的大法官名單,一開始的院長人選並非現在的許宗力,而是充滿爭議的謝文定。當時我們沒有佔領主席台,也沒有潑水灑麵粉,而是拿出論據提出質疑,進而得到社會的迴響,最後逆轉了這項提名案。

面對未來三年半的國會監督,以及重中之重的憲改工程,拜託國民黨,提醒民眾黨,千萬別再一言不合就癱瘓議事,成為完全執政的民進黨,最佳的保護傘。

●作者:李兆立/時代力量智庫執行長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