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 – 1997 = 50 」!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要懷疑,這個叫做「共產黨式的數學」,鄧小平當年承諾的「50年不變」,果然光陰似箭,一年當兩年用,還免費自動加四年,現在的「一國兩制」已經消失了!

「共產黨式的數學」獨步全球,「共產黨式的法學」也大開世人眼界,過去的法學有「屬人主義」和「屬地主義」,《港版國安法》的「三十八條」首創「全球主義」,「普天之下,盡歸黨法;率土之濱,莫非黨民」,中國共產黨的管轄權無遠弗屆,嚇到萬里之外的加拿大都要發出香港旅遊警示,以共產黨的法學素養,恐怕要是真有外星人的話,一樣要接受管轄!

共產黨根本就是不在乎全球的譁然,更輕蔑香港許多居民的抗議,因為他們宣稱「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怎麼搞就怎麼搞,嘸你嘜安吶!

只有香港因為身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受到肆無忌憚地對待嗎?

新疆身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叫你去「再教育」就得乖乖的去,嘸你嘜安吶!

湖北和宜昌身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明明是洩洪,騙你是發電,被電死的人就自己認命,嘸你嘜安吶!

至於北京,當然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新發地市場爆發疫情,當說是「三文魚」你就必須相信是「三文魚」,嘸你嘜安吶!

還有西藏、被封城達數十天的武漢市民、造假83噸黃金的受害銀行、P2P受害的數千萬人、月收入不到1000元人民幣的貧苦人民、不知道有幾千萬甚至幾億元因疫情而失業的農民工,所有的苦楚,都不能喊苦喊悲,因為你們都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嘸你嘜安吶!

這就是身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悲哀,現在輪到新加入的香港來體驗!

事實上,早在2014年,歐美就有專家已經在警告:香港不再是「東方之都」,這顆曾是「英國女皇皇冠上最璀璨的珍珠」,中國吸乾精髓後決定打入「第二線城市」之列。

2014年,全世界最權威的國際情勢與戰略分析季刊《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撰文點名香港,其全球金融中心地位,正遭遇到來自中國刻意鋪陳之前所未有的挑戰。

當時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報導,中國智庫智谷趨勢(Trigger Trend)宣稱,從中國人大政協常務會議針對香港政經改革方案拍板定稿來分析,二○二○年以前,中國將全力扶植「一線城市」取代香港功能,身為全球金融、消費、航運中心的香港恐怕就要退位成中國二線城市。

《外交政策》分析,智谷的報告表面上似乎沒有接受中國官方贊助,但中國是一個「黨政一把抓、只有一把號」的國度,根本沒有「民間」自主研究,而且所謂的「研究結果」還被中國主流官方媒體廣泛引用、大肆報導,傳遞的訊息已經很清楚:香港特區不再特別。

在中國啟動「吸星大法」之後,香港逐漸油盡燈枯,馬照跑、舞照跳;但是香港已經不重要了,中國決定用盡則丟了。

二○一三年,中國總理李克強以取代香港金融中心為目標,推出「上海自經區」,官方全力將亞太金融重鎮由香港轉移到上海,香港,不再是金融之都!

船運,香港在二○○七年輸給了上海,二○一三年開始輸給深圳,航運也不再是亞洲第一把手。

空運,雖然赤臘角機場號稱是全世界最繁忙的機場,一小時就有六十一架班機起降,但已經超飽和卻只有兩條跑道,想要興建第三條跑道,代表中國的港府和中國政府遲遲不肯決定,空運無法再成長。

但是,就在香港不遠處的廣州白雲機場,中國大規模擴建,即將有五條跑道,二○一五年就可以和香港競逐,而且中國各航空公司也經將「經港飛」改成「經廣飛」,廣州,即將取代香港成為進出中國的空中門戶。

還有服務業,繼在上海成立「自經區」取代香港金融地位後,中國又在深圳要成立取代香港的服務業專區,香港的跟將被徹徹底底掏空。

此情此景,令人膽顫心驚!

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中國,中國把香港視為是「一國兩制的櫥窗」、「民族復興的象徵」,更是還在起步的中國和世界來往的門戶,中國擺出全心全力發展香港、建設香港的假象。

中國最大的騙局就是宣稱「讓利」,以中國和香港的自由貿易協定CEPA把香港綑綁進中國體系。更大舉用一年三千萬陸客全面攻佔香港,炒樓搞到港人無立足之地。

23年過去了,當中國把香港的經驗、技術、人才、資金‧‧‧該挖的都挖,該學的都學會,毫不留情、用盡則丟,立刻翻臉就判決:香港不再重要,打入冷宮。

這種「新帝國主義」,既陰險又可怕,和過去以殖民為目的卻會引進現代化建設的歐洲帝國主義不同,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崛起,以霸權控制、市場掠奪為主的美國資本主義帝國不同。

中國共產黨正在以「中國不可分割的一步分」當掠奪和專斷的口號,打造第三種帝國主義:「好話說盡、壞事做絕、用盡則丟、吃乾抹盡後,打入冷宮,永世不得翻身!」

一杯薄酒、一縷清香,遙祭過去的「東方明珠」,接下的「東方冥珠」之路,不要再跌倒。

●作者:黃創夏/資深媒體人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