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投信投顧公會的資料,國內 ETF 投資人的總數,已於今年 3 月超過共同基金投資人的總數, 17 年時間,從國人對 ETF 一無所知開始,到超逾共同基金,一路走來,自然諸多感觸。今年 6 月 25 日,國內第一支 ETF 將發行滿 17 年,在屆滿 17 歲前,完成超逾前輩(共同基金)的里程碑,值得一書。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2002 (民國 91 )年 2 月,內閣改組,我離開政務次長公職,適時補實台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一職。在此之前,交易所董事長都是歷任董事長職場上最後一份工作,換言之,有點養老意味,不過當年我還在 early fifties ,總思對金融市場持續有所貢獻。就任之初,看到交易所同仁前一年的一份研究報告,「 ETF 在台灣發行交易之可行性研究」。ETF 的報導,以往在國外財經雜誌也曾看過,但似懂非懂,看報告具名者三人(徐樹滋、葛思惠、陳正斌),遂請來主管一談,了解是被動投資(  Passive Investment  )的產品。

早年在銀行服務時,曾參與國內第一家投信公司的設立( 1983 ),對共同基金略有了解,當時對這種集合投資的概念,固然驚艷,但總覺得散戶無力介入投資決策,而共同基金買賣手續費偏高,客戶不無怨言。在與徐樹滋經理與汪萬波副理一談後,感覺 ETF 正是解決多年困擾的金融產品,當下決定著手推動。

 ETF ,當時中文譯名初步定為指數型基金,顧名思義,當然要以指數為標的,台灣股票市場本有指數,但因將全體股票納入,沒有掌握重點,代表性也不足,如另訂指數,又恐投資人陌生。正好台灣證交所與倫敦證交所( LSE )簽約結盟,故利用此機會與其子公司富時公司( FTSE )此一專業提供指數服務的機構進行合作。雙方合組委員會,共商成分股,並在台港輪流開會,交換經驗,且藉此建立台灣 50 之國際名聲。

有了指數,又需要覓一投信公司為合作夥伴,以該指數為標的,進行商品設計。同仁表示寶來集團白文正董事長及其團隊,研究被動投資之 ETF 已有一段時間,由專業及經驗言,最為理想。白董本為舊識,對新金融商品有強烈的興趣與意願,一拍即合,白董又願投入人力物力,進行市場整合,諄諄君子,令人敬佩。可惜天不假年,六年後白董辭世,未能親見 ETF 超越共同基金的一日,至為可惜。

猶憶 17 年前,國內第一支 ETF 台灣 50 啟動時,本人在典禮上致詞,當時因國人對 Exchange Traded Fund 仍屬陌生,為加強印象,我表示 ETF 也可寫為 Expect Taiwan Fly ,希望台灣金融從此起飛! 此一說法,當時也引起媒體的注意。如今 ETF 確已飛入雲霄,當時出力人士,部分已引退,部分已棄世,但資本市場創新的精神常在,創新的動能不衰。近年來 ETF 的商品結構,不再僅被動式的投資管理一籃子股票,目前市場上 ETF 琳瑯滿目,例如商品型、槓桿型、反向型及結構型等,投資人、甚或參與者都不甚清楚風險所在,在急速成長時,也造成不少投資糾紛,未來物極必反,反璞歸真,也未可知,祝福台灣 ! 

●作者:陳冲/ 行政院前院長、現任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