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自由時報的新聞,在台灣的本土同溫層炸鍋。原來,台灣這個名字這麼難說出口。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報導,外交部在 6 月 12 日引用馬政府所時期的外交部通電,訓令所有駐外館處統一駐外人員名片格式,律定使用國徽、外交部部徽等代表圖案,並統一名片格式,由於通電內未同意使用台灣,被認為這是針對在名片上自行印製台灣的外交人員要求改正。雖然外交部隨即召開記者會澄清「還在研議」、「沒有說不能用台灣」,但仍引外界高度質疑為何在研議階段就先發通電。

回想起我去年在臉書上說「外交人員國家認同的三不危機:不清楚,不一致,不敢說」,當時我因為點出房間裡的大象被外交部長官責難,但事實證明,如果不面對問題,問題最後就會找上你。

平心而論,名片並不是外交文書,更不是公文,外交部大可以展現更大的彈性。以外交部來說,在有邦交國的駐館,台灣駐外人員的名片為何不直接打上 Taiwan,不需要打上 Republic of China ? 以我個人待過駐帛琉大使館四年的經驗,邦交國的政要朋友們應該很樂意看到我們以台灣為名。

除了名片之外,還有許多地方也看得出來,台灣政府在國家認同上左支右絀,這一點從外交部的公文寫作潛規則清楚可見。

例如,每一年外交部花大筆預算的「外賓邀訪」,在藍營執政時說「訪華」,在綠營執政時改為「訪台」,難不成下次如果政黨再度輪替,又要再改為「訪華」還是「訪中」?在公文上提到台灣、中國跟美國的三邊關係,藍營執政要寫「美『中』台」三角關係,綠營執政又變成「美中台」三角關係;藍營執政要寫「中國大陸」,綠營又變成「中國」?

以上這些都是公文上的雞毛蒜皮小事,但卻透露出外交部的國家認同隨著政黨輪替漂浮不定。可別小看這些事,對於年輕有衝勁的外交人員來說,他們心中永遠要被這些藍綠政治羈絆。最麻煩的是,當被派到國外代表國家時,究竟要如何自我介紹?該如何介紹自己的國家?

別的不說,如果外國政要問一位當地台灣外交官:「請問你們未來要跟中國統一嗎?」相信嗎?這樣看似簡單的問題,可能不同年齡、不同政黨色彩的外交官有不同的答案。如果一位外國友人問一位台灣外交官:「請問你的國家領土包括哪裡?」可能不同政治色彩的外交官又有不同的答案。

這次的外交部名片風波,其實是給台灣社會一個提醒:在邁向台灣的國家正常化的路上,我們還有許多功課要做。如果我們閉上眼睛不去正視這些問題,或總是以藍綠政治互打來掩蓋問題的嚴重性,那我們永遠無法驕傲叫出台灣的名字。

●作者:劉仕傑/前外交官、時事評論員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