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2019年15到24歲國人自殺居死因第二,顯示年輕族群自殺和死亡率上升,尤以受到家庭支持系統崩解或校園霸凌之故。教育部擬修正「校園霸凌防制準則」,草案首度將網路霸凌、電子通訊等霸凌型態納入。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教育部表示,因應網路霸凌日益嚴重,因此決定修正「校園霸凌防制準則」,重新定義校園霸凌樣態,除了言語、文字、圖畫、肢體動作外,更新增納入電子通訊、網際網路或其他方式,直接或間接對人故意為貶抑、排擠、欺負、騷擾或戲弄等行為,使他人處於具有敵意或不友善環境,產生精神上、生理上或財產上損害,或影響正常學習。

同時也明定導師、任課教師或學校其他人員若發現有疑似校園霸凌案例發生時,通報的義務與程序,且學校應組成防制校園霸凌因應小組,以校長或副校長為召集人,成員應包括教師代表、學務人員、輔導人員、學者專家、家長代表。

另外,教育部也表示,草案將擴大至相同或不相同學校,霸凌者定義增至校長、副校長、正式與代理代課教師、職員等。且增加引入醫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社會工作師或律師等社會專業人士協助,即使霸凌不成立,也需要依教師法規定調查,確認是否有體罰或不當管教等爭議事件。
 

教育部補充,任何人均可向學校檢舉霸凌事件,若經大眾傳播媒體、警政機關、醫療或衛福機關報導、通知或陳情,亦視同正式檢舉;主管機關應寬列推動防制及校園霸凌處理程序的預算,必要時,得由中央主管機關視實際情形酌予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