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間的台鐵,同樣是面臨有3萬多名外籍移工聚集在北車黑白區大廳(事實上這個空間的官方名稱是「多功能展演區」)慶祝開齋節,當時全台灣的外籍移工總人數大約只有46萬,與2020年外籍移工總人數已上升到71萬,7年間已經成長了百分之六十五。針對北車移工聚集現象,當時有一位台南高分檢檢察官黃朝貴就在臉書留言表示:「台北車站已被外勞攻陷,吃飯、睡覺、野餐,擠滿車站,政府再不處理,不僅有礙觀瞻,也會出亂子。」這樣的留言,相信對於2020剛經歷過「523坐爆北車」事件,非常有既視感。
非常有趣且諷刺的是,當時的台北火車站站長古時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現了與2020年現在的站長黃榮華非常不一樣的開放態度,他說:「車站是公共空間,只要不影響買票動線和旅客行走權益,每個人都可來使用。」而古站長這樣的發言基調,基本上就是這次「坐爆北車」行動的基調,事實上,2013年9月,由於傳出北車在黃朝貴檢察官臉書PO文出來後,引發許多民眾輿論的壓力,導致北車有意公告黑白區大廳要禁止飲食與躺臥,於是當時就有網友數百人,發起「自煮公民台北車站吃喝躺」行動,而這也可以算是2020年「坐爆北車」行動的前身。
如果我們稍微比對2013年與2020年這兩次網友自主行動,其實起因與後續的發展都很類似,唯一不同的就是,2020年北車的藉口,竟然是在台灣疫情穩定的情況下,利用「防疫」的理由想要永久收回北車黑白區公共空間。讓我們再稍微回到2013年黃檢的發言,究竟他為何要用「攻陷」這樣的字眼?群聚的外籍移工有阻止其他人使用嗎?黃檢呼籲政府要「處理」,處理什麼?黃檢想要指揮警察把外籍移工都趕走嗎?什麼是「有礙觀瞻」?意指移工聚集難看嗎?如果北車舉辦車展車模因而群聚許多人拍照,這也會「有礙觀瞻」嗎?最後黃檢用了「出亂子」,是在意指移工是潛在的犯罪嗎?
不管是2013年的46萬移工,還是當前71萬主要來自印尼、菲律賓、越南、與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移工,她/他們在台灣作為勞動者的意義,究竟是什麼?71萬人口,意味著高於將近56萬的原住民族人口,以及高於將近54萬的新住民人口。而台灣政府自1992開始引進外籍移工以來,一直將移工視為台灣勞動力市場的補充性勞動力,但過去這28年以來,由於台灣已經邁入高齡少子化的社會,當前這71萬來自東南亞的外籍移工撐起台灣最重要的長期照顧工作、漁業產業工作、台灣大大小小的基礎建設、以及各大小工廠的產業鍊,加上當前農業缺工,政府也開始規劃開放引進移工解決農業缺工的問題。換句話說,71萬移工已經不是補充性勞動力,台灣社會不僅需要外籍移工,甚至是達到高度依賴的地步。
71萬外籍移工所支撐的這些工作與產業,在某種程度上也非常具有公共性的意義,試想,如果我們把整個台灣的勞動市場當作超級大的北車黑白區公共空間,然後指控他們「攻陷」了台灣的勞動力市場、他們的工作都是骯髒大家不願意做的工作,「有礙觀瞻」,而且這群講著我們聽不懂的語言、信仰我們陌生的宗教、長得跟我們都不一樣的大批移工,遲早會「出亂子」,台灣政府為何還不好好處理他們?試想,當台灣政府停止一切的移工政策,誰來照顧我們的長輩?誰去遠洋抓捕黑鮪魚?誰來蓋捷運?誰來趕工接訂單?這個光景不僅不可能會發生,而且一旦疫情穩定解除封關,移工人數恐怕只會越來越高!
這次「坐爆北車」事件,台鐵只有在移工難得休假的週末期間,派出台鐵勸導的舉牌小人與鐵路警察柔性驅趕,週間的黑白區雖然仍有公告牌示,但並沒有出動驅趕人員。顯然台鐵就是針對著移工的群聚和席地而座。事實上,這次事件所凸顯的也不只是公共空間的驅趕與歧視,從2012年的台鐵拉紅龍歧視移工事件,到2013年的自煮公民吃喝躺,再到2020年的坐爆北車事件,其實都反應了台灣社會深層且錯綜交織的歧視東南亞國家外來者的結構,這裡面夾帶著法律制度政策面上的歧視、宗教文化層面的無知與偏見、甚至有一般社會大眾在觀念和語言上的排斥與將外籍移工邊緣化,而這些直接間接的、有意無意的歧視,就一次性地引爆出這些新聞點與社會事件,且歷史不斷重演。
●作者:施逸翔/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我們稍微比對2013年與2020年這兩次網友自主行動,其實起因與後續的發展都很類似,唯一不同的就是,2020年北車的藉口,竟然是在台灣疫情穩定的情況下,利用「防疫」的理由想要永久收回北車黑白區公共空間。讓我們再稍微回到2013年黃檢的發言,究竟他為何要用「攻陷」這樣的字眼?群聚的外籍移工有阻止其他人使用嗎?黃檢呼籲政府要「處理」,處理什麼?黃檢想要指揮警察把外籍移工都趕走嗎?什麼是「有礙觀瞻」?意指移工聚集難看嗎?如果北車舉辦車展車模因而群聚許多人拍照,這也會「有礙觀瞻」嗎?最後黃檢用了「出亂子」,是在意指移工是潛在的犯罪嗎?
不管是2013年的46萬移工,還是當前71萬主要來自印尼、菲律賓、越南、與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移工,她/他們在台灣作為勞動者的意義,究竟是什麼?71萬人口,意味著高於將近56萬的原住民族人口,以及高於將近54萬的新住民人口。而台灣政府自1992開始引進外籍移工以來,一直將移工視為台灣勞動力市場的補充性勞動力,但過去這28年以來,由於台灣已經邁入高齡少子化的社會,當前這71萬來自東南亞的外籍移工撐起台灣最重要的長期照顧工作、漁業產業工作、台灣大大小小的基礎建設、以及各大小工廠的產業鍊,加上當前農業缺工,政府也開始規劃開放引進移工解決農業缺工的問題。換句話說,71萬移工已經不是補充性勞動力,台灣社會不僅需要外籍移工,甚至是達到高度依賴的地步。
71萬外籍移工所支撐的這些工作與產業,在某種程度上也非常具有公共性的意義,試想,如果我們把整個台灣的勞動市場當作超級大的北車黑白區公共空間,然後指控他們「攻陷」了台灣的勞動力市場、他們的工作都是骯髒大家不願意做的工作,「有礙觀瞻」,而且這群講著我們聽不懂的語言、信仰我們陌生的宗教、長得跟我們都不一樣的大批移工,遲早會「出亂子」,台灣政府為何還不好好處理他們?試想,當台灣政府停止一切的移工政策,誰來照顧我們的長輩?誰去遠洋抓捕黑鮪魚?誰來蓋捷運?誰來趕工接訂單?這個光景不僅不可能會發生,而且一旦疫情穩定解除封關,移工人數恐怕只會越來越高!
這次「坐爆北車」事件,台鐵只有在移工難得休假的週末期間,派出台鐵勸導的舉牌小人與鐵路警察柔性驅趕,週間的黑白區雖然仍有公告牌示,但並沒有出動驅趕人員。顯然台鐵就是針對著移工的群聚和席地而座。事實上,這次事件所凸顯的也不只是公共空間的驅趕與歧視,從2012年的台鐵拉紅龍歧視移工事件,到2013年的自煮公民吃喝躺,再到2020年的坐爆北車事件,其實都反應了台灣社會深層且錯綜交織的歧視東南亞國家外來者的結構,這裡面夾帶著法律制度政策面上的歧視、宗教文化層面的無知與偏見、甚至有一般社會大眾在觀念和語言上的排斥與將外籍移工邊緣化,而這些直接間接的、有意無意的歧視,就一次性地引爆出這些新聞點與社會事件,且歷史不斷重演。
●作者:施逸翔/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